第06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浉河港、何家冲:“绿色文章”与“红色文章” 火了村民好日子

    信阳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多山多水少田地曾经是脱贫桎梏,如今转化为发展动力。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信阳立足红、绿资源,重点打造生态旅游、茶乡风情旅游、红色旅游、美食旅游和乡村旅游,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红色教育等全新业态。

    当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被实践逐渐印证。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王仁海 余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小毛尖带动大产业,美了山水富了村民

    送走四月热闹的采茶季,浉河区马家畈村的茶园进入修剪、修复期。山脚下的德茗茶庄,随着炒制茶叶“沙沙”声入耳,茶末纷飞,茶香扑鼻。采摘、晾青、优选、生锅、熟锅、理条、初烘、摊晾、复烘、捡剔……碧绿色的茶叶,在翻炒、烘干中成形、成条,又在热水中由扁平秀直的茶条,绽放出芽和叶,初尝清香略苦,细品甘甜压舌,回味口感清醇。

    守着如此“金贵”的信阳毛尖,茶农是否得到了实惠?企业负责人邱德军告诉记者,作为带贫企业,他们和浉河港镇十几个行政村签订帮扶协议,带动二百多户四百多名贫困户。“我们定期组织专家为茶农进行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培训,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邱德军说。

    小毛尖,带动的不只是农产品增收。在文新茶园,不少游客驱车前往,在茶山上的观景台赏景品茗。山顶凉风习习,山上毛尖万顷,山下泉水潺潺。

    浉河区茶产业和茶企负责人介绍,如今在信阳,茶已经成为扶贫、生态、健康、旅游、文化、惠民产业。沿着环南湾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线,不仅有美景和毛尖,还有茶山实景表演、春茶采摘体验活动,信阳美食、民宿、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吸粉”元素,仅清明节三天,这条线路就迎来15万游客。

    俯瞰信阳茶产区分布图,你会发现,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豫南大地披上了巨大的绿色羽衣。

    沿南湾湖而上,董家河乡睡仙桥村,长三米左右的浅拱石桥,两边有波浪和圆圈装饰,四角有神兽,下方有青砖护桥石。古睡仙桥犹存,古塘仍在,环绕古塘的五棵松树傲然挺立。

    一路向北,来到车云山脚下。沿蜿蜒山路上至海拔600米,周边一片碧绿茶树,抬头便是蓝天白云,向下望则云雾缭绕。山脚炎热,一路可见老信阳茶树。

    从董家河沿湖向前,浉河港的黑白龙潭、仙女潭、公母潭等地是信阳广为人知的原生态旅游胜地。从浉河港再向东南,便进入了谭家河乡境内。路边常有徽派风格的农家乐,以其美景美味吸引着大批游客。

    平桥区郝堂村。古村,古树,石墨,旧式豫南民居。荷花未开,叶的墨绿已肆意渲染水塘。沿河汉柳,倾泻出寸寸日光。土坯房的茶室内,茶客纷纷,茶香醉人。

    新县西南,郭家河乡。山水、湿地、耕地,构成十里河滩十里枫杨的生态屏障。

    往东,西河古村落,粉色野樱桃树在林海茶山间跳跃。古民居依河而建,青砖颜色深沉,旧门朱漆斑驳。与村民攀谈,他们必邀你进屋坐坐,品尝山茶清香。

    商城东南边陲,金刚台乡,山高750米,在云雾中起伏,这里正是高山云雾茶的生长温床。走过树林、溪涧,感受过去数千年,水流是怎样把山石打磨圆润,凿成这般龙虎、狮子的模样。

    固始,西九华山。茶山竹园云雾缭绕,唐人寻根楼、5D圆幕电影讲述闽台祖地起源。

    ……

    寻一缕茶香,收获整个桃源。

    茶区变景区,两县宣传部长“谈判”置换民宿

    路通了,基础设施建起来,人居环境改善了,茶山美景接了地气,昔日的茶客成为今日的游客,茶区变成了景区。

    2018年,信阳实现接待游客4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400亿元。据悉,该市将信阳毛尖、信阳菜纳入“医、药、养、健、游、食”六位一体产业链中,推进茶旅融合、茶食和合,推动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

    采访期间,恰逢信阳文旅创作者大会,记者见证了景区游客爆满、信阳“网红”景点刷爆朋友圈的场景,更听闻一则两县宣传部长之间的趣事。

    说到旅游火爆带来的“一房难求”,新县一位宣传部长感同身受:有的媒体朋友通过采访“爱”上了这里,悄悄带着家人来休假。因为没有预约,跑遍县城也没找到住处,不得不请部长朋友帮忙咨询。更有趣的是,这位部长曾和兄弟县——商城县宣传部长为了住处发起了一场“谈判”。

    “一个周五,商城县宣传部长给我打电话:‘老兄,家里亲戚去玩,知道房间紧张,能不能帮忙留两间,不挑位置,自费。’我说:‘我问一下,不过还真不能保证。对了,我要能给你留两间,你在商城给我留一间,怎么样?’……”

    一个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大名鼎鼎的“将军县”;一个是“商城起义”爆发地,著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传唱地。一个有黄柏山、汤泉池、金刚台这样的天然旅游胜地,也有里罗城这样新兴的美丽乡村;一个有金兰山、香山湖这样的自然景区,也有西河、丁李湾这样的“明星村”,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露营公园这样的研学基地。商城、新县提供了红绿资源融合发展的示范,也影响着其他县区的发展。

    村级共享经济体,打造“浸入式展览”的红色版本

    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色圣地。5月15日,记者在这里了解到“铁铺经济新模式”:在研学旅游的基础上,让何家冲的红色旅游基地成为龙头,带动所在的铁铺镇一镇十村的集体经济,创造出何家冲+9村的村级“共享经济”。

    铁铺镇党委书记韩丽齐耳短发、脚踩旅游鞋,举止干练。她告诉记者,何家冲纪念园有何氏祠堂、红军医院、银杏树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名游客慕名而来,但如何让旅游常态化,让村民更稳定增收,成为地方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8年,依托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罗山县政府共同提出的“灵山特色小镇”项目,铁铺镇党委决定全面开发何家冲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何家冲红色教育基地。6月26日启动建设,9月1日基地揭牌开班,经过两个多月的不眠不休,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正式揭牌投入使用,目前已培训45期3000余名学员。

    走进这座白墙青瓦、木扉石柱的会堂,七列实木桌椅整齐排列,射灯荧幕一应俱全。韩丽为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设计了独特的培训方案:“我们主要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干部进行培训。在何家冲,他们不会只坐在课堂听讲,我们利用何家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像参观何氏祠堂、重走长征路等具体活动,让前来培训的干部们感受到何家冲的长征精神。”

    在红军医院、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堂等,重新见证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对于信念的坚守。

    穿过石磨、角亭、青石板街道、团头鲂成群游走的水渠、成片睡莲,可以看见精致的豫南古民居,岁月留在房梁、石礅上的痕迹,与红色景点、现代民居进行着时代对话。

    “这不是‘浸入式艺术展’的红色版本嘛!”记者感慨。

    精心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他们的目的还是让红绿资源惠及居民。去年,韩丽带头整合了全镇10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和第一书记发展资金720万元,在何家冲店口、大湾两个村民组动员农户以房、土地入股,和村集体一起共同兴建何家冲红色教育基地。

    “来到我们讲习所的学员,食宿由村民承包。”韩丽告诉记者,何家冲村已有21户被改造成接待学员的特色民宿,“来到讲习所的学员吃住在村民家,培训中的食宿费给村民,成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收入。”

    “让农民变股民,民居变民宿,带动铁铺镇10村共108个村民组共同脱贫致富。”韩丽说,下一步计划借力教学基地的品牌带动力,兴建何家冲学院,以长征精神培训为主,以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旅游、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色,通过红色教育带动红色旅游,促进绿色发展,把何家冲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大别山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5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6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7版:乡村振兴基层行
   第08版:第一现场
   第09版:拍案说法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速览
   第12版:今牌金融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政经观察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河南新闻
浉河港、何家冲:“绿色文章”与“红色文章” 火了村民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