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家国七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泡桐专家”蒋建平: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我很幸运 我很自豪 我很欣慰

【编者按】

    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70岁生日。“家国七十年”其实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七十年,他们度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他们在新时代用勤奋和汗水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小梦想,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平凡的普通人。

    在新时代里,每一个平凡人都值得讴歌。4月10日起,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将陆续推出大型重磅策划《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从“我”的故事说起,用“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情怀”,用“我”的故事串起出彩河南的精彩篇章。今日推出《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之《匠心》第五篇,我们把镜头对准1949年上大学,扎根河南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的新中国第一代泡桐专家蒋建平……

    ▶1949年上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大学生;1954年开始研究泡桐,他因泡桐扬名海内外;从教书育人到科学研究,他这一辈子,都和泡桐“血脉相连”。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泡桐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现年91岁的蒋建平。当时,学界有人说:“泡桐研究看中国,中国看河南,河南无人不提蒋建平。”“我很幸运,我很自豪,我很欣慰。”回顾起自己和泡桐几十年的“缘分”,他用了这三个词。□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吴静/文图

    “我很幸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1928年,蒋建平出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三湖镇蒋家村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家乡解放,蒋建平正好高中毕业。“暑假大学招生,虽然父母反对,但是我毫不动摇,懵懵懂懂中就是觉得,读书就是好。”他一个人背着书包到省会南昌参加高考,最后被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录取。

    1954年大学毕业,他被国家统一分配到河南农学院当教师。“这是决定我命运关键一步。我很幸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说,“后来我仔细想想,这是一个高度的巧合,在农村,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村小学教师最受尊重,最受欢迎。当时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母鸡生的蛋,自己不吃,也不去卖钱换油盐,而是送给老师。那时候心里就想,能当教师多好!”他说,大学毕业后,真的当上大学老师。“这是初心,也是梦,经过奋斗,如今,梦已成真,取得成功,我很自豪。”

    刚到河南工作的蒋建平,从南方到北方,环境不适应不说,当时,学校在开封只有几间平房,简陋的校舍和落后的科研设备,完全不像是理想中的大学。“最初心里有点苦闷和纠结,不知道前途如何,但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等着我去完成。”蒋建平说,他用“既来之,则安之”安慰自己,慢慢地,心里就平稳了。

    而第二年带学生出去进行的一次普通生产实习,却深深地触动了蒋建平,从此,在中原大地上,蒋建平的名字和“泡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兰考的两次教学实践活动,促使我下决心把泡桐作为终生追求”

    “刚开始工作,并没有想过要把泡桐研究作为一生的追求。”蒋建平说,和泡桐结缘,源于他两次带学生到兰考实习的经历。

    1954年,是蒋建平来到河南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带学生第一次到兰考县实习,当时看到的情况让他深受触动。“在那期间,我注意到,风沙一起,庄稼偃伏、房屋‘淹没’,农民困苦不堪。然而有树的地方,就有小麦,有泡桐作屏障的地方,小麦就长得好,农民的房屋安然无恙。”这强烈的对比,让他看到泡桐这个树种的巨大威力,第一次感受到森林对改造自然的作用。这次在兰考的经历,对蒋建平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影响。“从此,研究泡桐、推广泡桐的念头,便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60年4月,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蒋建平作为河南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在河南省开展泡桐研究,这次大会,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同年10月到第二年3月,蒋建平第二次带领学生到兰考县实习。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初期,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一天三顿饭,沾不上多少面”。担任此次实习总领队的蒋建平带领师生除了参加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义务,他们还结合兰考县的实际,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平原园林化。白天现场测量规划,晚上加班计算统计绘制图表。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标准化的农桐间作样板林的设计,为开封地区及全省广大平原地区发展农桐间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1954年和1960年在兰考的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加上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受到的启发,促使我下定决心,把泡桐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泡桐研究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决心下定,蒋建平就一步步踏踏实实做起。他打起背包,来到当时的禹县(现在的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林场,和当地的林场工人一道,在颍河两岸的荒坡上,组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百亩泡桐试验林基地。从此,他的泡桐研究一发而不可收。这个泡桐试验林,后来带动颍河两岸万亩泡桐生产基地,为我省泡桐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1955年,原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由原苏联专家主讲的造林学进修班,蒋建平被学校派去进修。“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蒋建平说,在两年的学习中,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系统训练和提高。学习结束,蒋建平回到学校,从事造林学教学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是泡桐研究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是蒋建平泡桐研究的重大转折点。1972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上,与会代表对中国泡桐非常感兴趣,还有人向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中国林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吴中伦教授要泡桐种子,想繁殖推广发展中国的泡桐。“吴院长一回国就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邀请山东、河南二省代表参加,我出席了座谈会。会上,吴院长传达了会议精神,并明确提出‘要把泡桐品种资源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他对河南特别关心,再三叮嘱,要我们组织力量攻关,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为国家做贡献。我为中国的泡桐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深深地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1973年3月,在总结推广禹县和兰考县试验研究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蒋建平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研究”协作组,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写作攻关,推动了泡桐科技工作的全面进行。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壮苗培育、丰产技术、农桐间作效益、优选、引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病虫防治以及木材性质和用途的试验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个十年,是泡桐研究发展最快、取得科研成果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在蒋建平的记忆里,那时候,光是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方面,全省就组织了50多家单位100多人次,进行了为期10年的全国泡桐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10年的研究成果,后来汇编成《泡桐》《河南泡桐》等书,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奖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泡桐的大发展。也是在这十年间,禹县泡桐试验林扩至80余公顷,吸引了55个国家的250名林业专家参观,受到一致好评,联合国的杂志也不时关注中国泡桐的信息。日本专家竹野参观考察禹县泡桐试验林基地后说:“贵国泡桐研究是世界领先的,农村这么大面积的正规研究,从未见过,标准高、品种全、技术先进。”

    1980年,因科研成绩突出,蒋建平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他从未离开讲台、从未间断泡桐研究工作。这个时期,他研究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泡桐试验基地优势、实验室手段以及校内外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泡桐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990年,蒋建平主编的60万字的《泡桐栽培学》一书出版,该书对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理论创新性的总结,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泡桐研究。这也是继北宋陈翥的《桐谱》之后,我国第一部泡桐大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广电独家
   第05版:家国七十年
   第06版:家国七十年
   第07版:速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天天315
   第12版:专版
   第13版:阳光校园
   第14版:作文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专版
   第17版:文娱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广告
   第25版:河南新闻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广告
   第33版:河南新闻
“泡桐专家”蒋建平: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我很幸运 我很自豪 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