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州“扩容”呼唤“后备力量” 借势而上 留郑人才方能大有可为

    郑州引进人才的软硬件在周边城市中优势明显

    郑州吸引人才的优劣势在哪儿?“智汇郑州”青年政策的长短板有哪些?如何进一步建设人才高地?青年学子如何结合自身定位,利用人才政策谋划职业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文 沈翔/图

    后城镇化时代,城市“扩容”呼唤“后备力量”

    近日,郑州市政府发布《关于2018年郑州市城市建成区规模的通告》,2018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合计1055.27平方公里,相较2017年的830.97平方公里增长了224.3平方公里。尽管这224.3平方公里包括此次首次纳入统计的48个镇,也足以展示郑州的迅猛发展势头。

    在未将建制镇镇区纳入统计的2017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830.97平方公里,比2016年增加86.2平方公里。也是在2017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6%,河南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进入城镇生活为主阶段。

    近1亿的总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口城镇化率、迅猛增加的城市版图,作为河南的单极核心城市郑州,去年常住人口已突破1000万。在2018年人口数据表中,郑州位列全国人口增量十强,“城市扩容”呼唤着“后备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在激励人口流入方面,郑州除了具备省会城市提供的机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的前景,还有一个重要的“基数”优势:即郑州潜在的人口流入源半径及其半径内的人口总量。

    “郑州拥有河南乃至中原城市群内最好最多的政治、商业、教育、医疗、金融资源等,是包括河南全域和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区域内居民优选移居的主要城市,这些区域居民总数有1.5亿左右,这是郑州未来新人口增加的大基数。即使河南全域人口的20%及中原城市群中非河南省域人口的5%具备移居郑州的意愿和条件,未来郑州居民增加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逆的、长期的。”宋向清说。

    人才战略“三部曲”:增加人口、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随着河南城镇化进入新阶段,能否实现“城市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城市的承载力成为首要因素。

    谈及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宋向清认为这里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之间的递进和协调问题。“看待郑州市的人口承载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刚性需求,二是弹性满足。”他告诉记者,刚性需求就是已经形成的净增人口对郑州承载力的要求,郑州目前在这方面基本满足,稍显紧张,但就未来发展而言,缺口较大,任重道远。弹性满足则表现为“三多”:多渠道供应基础资源,比如鼓励民间创办幼儿园、卫生院、中小学等;多网点解决即时需要,比如小学生入学问题,当距离家庭最近的学校资源紧张时,可以将学生分配到稍远的学校;多层次满足不同人群,比如鼓励小病患者到居民区诊所就医,重病患者到大医院治疗等。

    城市承载力的增强将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那么如何用好人口增加带给郑州的红利?宋向清认为,改善人口结构,提高长期可用的高素质人才数量,是郑州的当务之急:“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人才战略的三部曲。下好这盘棋,一是可以激发城市活力,激励城市创新,提高城市发展潜力和未来预期;二是可以增强城市实力,壮大产业板块,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三是可以增强城市对资源的集聚力,提高城市辐射半径和影响力,对郑州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战略性影响。”

    三种思维,算好“引才留才”账

    2017年年末,郑州推出“智汇郑州”政策,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博士后、青年人才、乡情引才和创新创业建设,而门槛最低、普适性最强的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宋向清曾多次建议政府适当放宽本科生的申请条件,在计算人才引进和人才对城市的回报率时,如何算好这笔账?

    他认为,首先要有长线思维,重点考虑引进人才能否长期持续在郑州发展,在制度和规则设计时针对这部分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其次,要有“我用可以非我有”的超然思维,对于一些确有困难不能长期服务于郑州的人才,以实际解决郑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考量,不求所有但求有用、有效,设计专门政策予以照顾,这样可以形成城市口碑,有利于集聚有用之才。最后,还要有引进人才方面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不是学历思维、职称思维,不是非本科、硕士、博士不引,非高级职称不引,而是对一些试图搞投机,利用政策红利和自身条件,在多个城市“串场”“谋利”,并没有心思真正服务于城市的“人才”,勇敢地“说不”。

    各城市“人才大战”激战正酣,“引才”后能否“留才”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近期,呼和浩特推出“本科生购房五折”的政策,但限制申请人已婚,且房屋五年内不允许进入市场,在政策上考虑到人才留存率问题。

    宋向清认为,固化人才一定是人才引进政策的必然策略,政府要根据目的和目标设计政策,并适时进行阶段性调整。

    “人才引进必须有市场化思维,要学会因地制宜,进行城市政策营销。”宋向清说,郑州在引进人才方面宣传力度还不够,“郑州在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优势和地位非常突出,主要有区位和产业支撑的发展前景被业界看好,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加速度般的国际化进程,引进人才的软硬件在周边城市中优势明显。未来只要秉持进一步开放的招才引智思维,补齐人才引进中的住房、信贷、创业就业及家属、就学、就医等短板,一定可以实现人才引进的可持续性和快速增长。”

    顺势、借势、规划,留郑人才大有可为

    “有了智汇郑州的纳才政策,‘孔雀中原飞’渐成大气候。”在高级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就业促进会人力资源经理专委会理事长、东方今报老夏就业工作室创始人夏友胜看来,国以才立,政以才兴,业以才兴。这两年,郑州、武汉、西安等省会城市争相出台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从编制办理、人才落户、社保缴纳、购房补贴等,涉及人才就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厚待人才的力度来看,郑州的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

    “在这种局面下,用好政策、用足政策,给力事业、促进发展,成为留郑人才扎根郑州的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夏友胜建议,留郑人才一要顺势而为,不仅顺国家中心城市之势,顺大都市区建设之势,更要顺郑州新兴产业发展之势,在新平台、新领域站稳脚跟的同时,谋划未来大发展;二要借势而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郑州是人才集聚之地,也是竞争之地,要想在人才济济的行业独领风骚,必须借势而上,这个“上”需下大功夫苦功夫,才能有大成就,否则就可能被淘汰;三要规划在先,要知己知彼,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规划是走管理路线还是技术路线,沿着既定路线往前冲,未来才能在行业中始终是被抢夺的人才,在行业江湖屹立不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大城无小事
   第09版:第一现场
   第10版:拍案说法
   第11版:速览
   第12版:速览
   第13版:今牌金融
   第14版:今牌金融
   第15版:今牌金融
   第16版:今牌金融
   第17版:河南新闻
   第18版:河南新闻
   第19版:河南新闻
   第20版:河南新闻
   第21版:河南新闻
   第22版:河南新闻
   第23版:河南新闻
   第24版:河南新闻
   第25版:广告
   第26版:河南新闻
   第27版:河南新闻
   第28版:河南新闻
   第29版:河南新闻
   第30版:河南新闻
   第31版:河南新闻
   第32版:广告
郑州“扩容”呼唤“后备力量” 借势而上 留郑人才方能大有可为
舞阳县供电公司:电网建设助力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