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象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象声

第03版
要闻
今报网首页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柴劣火”刷屏之后

上个周末,一篇题为《甘柴劣火》的刷屏文章在媒体圈、学术圈甚至法律圈引发激辩。

    原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网络传播》执行主编、无界传媒执行主编黄志杰1月11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上发表此文,将甘肃武威官场和媒体之间的几次冲突与几位甘肃官员落马事件穿插在一起,引发广泛关注。截至发稿,文章在原公众号已获得超过3.5万点赞。文章借鉴了财新网、《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侠客岛等18家机构媒体及自媒体的报道、评论,财新网资深记者王和岩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该文“利用付费阅读壁垒,就可以攒吧攒吧炮制出爆款来”。黄志杰随后以参考信息已列明出处、信源来自多家报道而非只参考一家、文本采取独家叙事手法并结合大量个人经验,作为对抄袭指控的回应,此事再度引发舆论热议……

    算不算洗稿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雷磊:

    在媒体界说不清,但在影视圈早就清楚了

    我觉得这个事情比“洗稿”要复杂。事件的双方实际上都是前媒体人,这意味着这里面的内容问题,原本是有一些共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纠纷,包括呦呦鹿鸣也给出了一些版权介绍来规避可能的纠纷。

    但问题在于,财新的稿子是付费产品,呦呦鹿鸣付费看完之后,再转述出去,就可能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因为一个可能的商业活动,去伤害别人的商业行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呦呦鹿鸣的辩解我觉得有点鸡贼。打个比方,你去电影院付费看了一场电影,然后你用手机拍了视频,剪出来了一个抢鲜版放到网上。核心的材料都是别人的,然后你说致敬,影视圈的人肯定都不会认。

    所以这个问题在媒体界还是个新鲜事,影视圈的话,早就清楚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李忠利:

    指责洗稿言过其实,更像是历史底稿的再叙事

    王和岩说文章“不采访”“不花成本”“攒吧攒吧”就能成为爆款,不太对。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时政新媒体公号每天都在靠“攒吧攒吧”营生,不是不想采访,是信息搜索的雷达被关闭。其次,文章是基于甘肃事件的丰富、延展和再架构,立意在于“媒体和官场的持续冲突”,基于此,作者也进行了丰富的个人化叙事和表述,文章背后,特有个体的经验和资源。再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原作对参考文章来源机构、作者的尊重,这不像“洗稿”的姿态,反倒像共同体内的认同、接续和助力,也是进化选择后时政新媒体写作的最适宜形态。

    不过,一些付费阅读的媒体对一些文章也会开放阅读,因为“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维系公共利益是媒体的荣光,在共同目标面前,同行的“条件反射”更该是“守望相助”。

    媒体公益性和商业化的边界在哪儿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新闻传播学者黄典林:

    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两者间的平衡应当有弹性

    在多大程度上算是洗稿,这需要业界形成基本的规范,达成共识,否则今后这类纠纷难免还会层出不穷。

    同时,这次争议也提出了一个老话题:新闻的商业性和公共性如何平衡?尤其是现在这种复杂的媒体格局下,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财新这样的传统媒体机构能否自行运作或以版权合作的方式授权其他自媒体来提高自身原创作品在社交平台上的转化率和传播度?在平台渠道的霸权地位几乎无法撼动的现实面前,如果不能主动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的现实,传统媒体就更没有突围的可能。

    几毛或者两元一份的报纸时代已经被微信上信息唾手可得的社交媒体所取代,几百元的订阅费实际上已经把绝大多数普通人拒之门外了。这与新闻的广而告之的公共属性本身是冲突的。因为传播不出去的报道再好,社会意义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报道的主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之时,商业和公共之间的平衡就应当有一定的弹性。

    付费墙政策不是一刀切,毕竟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报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阅读到,不仅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一种责任担当,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媒体在商业层面的收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远见》栏目制作人王思远:

    引用多少算抄袭,标准有待明确

    在我看来,“多方的信息重组加工”是一种智力创作,就像新闻节目的“编辑”一样,不都用的是自家记者的内容,会有自己的编排删减和表述。但核心事实性引用和观点借鉴应该标注。对其他文章引用(包括雷同)多少比例算抄袭?这一标准有待明确。这件事上,在这次事件中微信已经挺了财新,微信方面将《甘柴劣火》一文的打赏退还给了用户。

    机制上,财新作为权威媒体,先发不红,但被自媒体引用后C位出道当然生气。背后是他们的阅读高门槛造成的,他们想捕捉最深的那层人、要最高的价值,这条路风险和机会都大。反过来说,没有鹿鸣这次引爆,财新的内容就成了窄门、影响面积很小。

    我很赞同一位前辈的观点:“洗稿是门手艺和修炼”“抄袭是文化人丢掉人格的罩门”,前提是洗稿看做中性词。不同情况下,侵权也未必不是好事,郭德纲知道网上用户偷录的、盗版的相声音视频很多,他都不维权,因为用更大的知名度能赚更多的钱。所以,我倒觉得,财新闹这一波,不亏。

    自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该怎么变

    Donews主编程贤涛:

    情绪化产品大行其道,给传统新闻提出新命题

    《甘柴劣火》开头提到“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除了单纯的文字争议,财新作为严肃媒体给予本文的品牌背书、事实背书严重被忽略,否则该文不会有如此传播力度。

    这次“洗稿”争议的背后实质是成本和收益之争。每一篇严肃调查报道之后都需要不菲的支出,被人轻易拿走当然不乐意。能引起这么大争议,有职业操守的争议,但背后还是现在严肃媒体生存不易,而很多自媒体通过在严肃媒体的报道基础上再加工而名利双收,是运营模式上的碰撞,而且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朋友因为分属不同领域而产生不同的观点。

    近些年来,类似的自媒体文章一再成为爆款,主要是由于媒体介质发生了变化,受众发生了变化。

    PC时代,阅读的姿态基本都是坐着,和传统纸媒阅读姿态和场景有很多共同点,读者能都沉浸在阅读相对需要深思的文本中。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很多时候并不是坐着,站着、躺着、走动都有,这就对阅读文体提出了通俗化、流畅化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PC时代,键盘的门槛就筛选出高中文化以上用户了,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学历层次较低用户开始成为主流,故事化、情绪化自然慢慢大行其道了。

    实际上,这也给传统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命题,媒介的变化,原有的新闻写作方式是不是有改进的空间。我们能看到,正是2012中国互联网开始爆发的那一年,平面媒体到达顶峰,然后四五年内一落千丈。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天津记者站站长张国:

    有好的事实好的故事,就一定有市场

    财新自从设了付费墙之后,经常给侵权媒体发律师函,我认为财新的做法是一个趋势。严肃媒体生存艰难,媒体要么靠内容付费来获得收入,要么靠把影响力转化成广告投入来获得收入,如果是在一个版权保护比较完备的环境下,严肃媒体应该能活得比较体面。

    当然,公共媒体有时候提供的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比如,得到了假疫苗的消息,及时披露这个消息后可以阻止数万孩子接种假疫苗。但《甘柴劣火》一文涉及的信息显然不属于这一范畴。财新在调查事实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成本,如果这样的内容都不能付费,可以随意引用,那谁为严肃媒体的调查买单?

    媒体行业现在处于特殊时期,再过几年市场可能会更加规范。当然,现在的环境要求把报道写得更生动更吸引人,但不管怎么写,你永远比不上那些不守规矩各处摘抄信息的人,他们的内容更全面,并且因为是“自媒体”可以写得更有情绪。短时间内,读者注意力可能会被这个人抢走,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向这种人维权。

    严肃媒体有它的瑕疵,财新的文章可能写得比较生硬没人愿意看,但这不代表别人就有权随便盗用。有新记者对专业性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我越来越觉得有好的事实好的故事,那这样的好报道一定会有市场。新闻业是有标杆的,只要你朝着标杆去努力,永远不会缺流量、缺关注度、缺影响力。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微信朋友圈这种环境确实不太适合严肃新闻的传播,但如果没有严肃媒体介入,那人们该相信什么呢?严肃媒体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且这一价值在未来会逐渐得到承认。

    据新京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象声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速览
   第05版:速览
   第06版:政经观察
   第07版:中国观
   第08版:面对面
“甘柴劣火”刷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