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维权
54岁的付梅顶着“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红了眼眶”热搜当事人的头衔,有些慌乱,“第一反应这不是真的”。
付梅唱了多年的四平调,深知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唱腔四平八稳,但生活却不是。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流量,会不会让几经起伏的剧团,以及稀有剧种四平调再次焕发生机?付梅在思索。
??流量
下午3点半的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原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一切和往常一样,又透着不一样。
因为,研究中心主任、大家习惯称为“付团长”的付梅不仅上了热搜,事迹还被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推送。
负责中心对外联络的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找主任付梅的电话多了起来。而付梅不常刷手机,还是从熟人那儿得知此事,“第一反应这不是真的”。
5月12日上午8点多,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推送《冲上热搜!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红了眼眶》,介绍了冲上热搜的付梅带领演职人员坚守稀有剧种的故事。
文中称,四平调剧团曾一夜火遍大江南北,也曾无限期停演濒临失传,最难的时候,剧团就地改成宾馆,团长就和演员们开宾馆、做服务员,每日叠被子、端茶送水维持生计。
说起这些,付梅笑着一语带过,“这都是过去很久的事了”。她说多年前确实遭遇困境,近年来得益于地方政府及各方支持,演职人员的排练环境、办公环境大幅提升,演出机会也多了。
资料显示,四平调是我国稀有剧种,流行于豫鲁苏皖一带,至今已有百年传承,因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2006年,“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不过,在市场的冲击下,这个稀有剧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传承和发展,付梅带着大家尝试把舞台搬到线上,没想到反响出乎意料的好。“粉丝说很喜欢四平调,希望继续传承下去,这话让我很受触动,觉得我们对四平调的热爱和坚持是值得的,应该坚持下去。”
??契机
开直播最早是团里的小年青们提出来的。付梅领着大家商量后,说干就干。
2022年,大家在剧团里收拾出来一间屋子,简单配置了装备,就这么开始了。“最初是几个演员在直播间清唱。”因为习惯了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线下演出,现在对着手机屏幕,一开始演员们还找不到感觉,经常唱着唱着跑出了屏幕,赶紧互相招呼着“回来,你跑出镜头了”。
粉丝也比较少。为了吸引粉丝,付梅带着大家想了各种办法,除了拿出看家本领,甚至互动抽奖。
后来粉丝不满足于清唱,提议能不能唱大戏,真正把舞台搬到线上。剧团又添置了大屏,并以“强迫症”的标准打磨直播的呈现效果,比如,字幕如何打?乐队坐哪里?灯光是否让演员转头时多了阴影?布景的颜色花纹和戏服搭不搭……就这样一点点摸索经验,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逐渐扩大了影响,直播的观众人数也从几十个、上百个涨到了上千。
“表演四平调传统戏时,人哗啦啦就上来了,效果最好的一晚攀升到了七八千人。”付梅看到直播间拥进这么多观众,尤其是看到粉丝希望四平调不要失传的评论,那一刻特别感动,红了眼眶,“我觉得观众还是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这个稀有的地方剧种艺术魅力很大,只要观众喜欢,我们一定要传承好、保护好。”
??坚守
老家山东曹县的付梅,1988年考入商丘市戏曲学校,次年进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1991年毕业后分配到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工作。从那时起,她也扎根在了戏曲大省河南,一直见证四平调剧团的发展至今。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四平调剧团加大扶持力度,广引优质人才,除了资深戏剧演员,新生力量的加入也让付梅对未来充满信心。
“2021年进的这批学生都很年轻,都是20岁左右的小演员。”在“老带新”上,付梅身体力行,“四平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
近年来,他们排出了将近20台传统剧目,每年演出上百场,举行送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等诸多活动,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四平调的艺术魅力。
付梅也经常参与演出。站在舞台上是什么感受?她眉头一挑,“站在舞台上就是角色。唱陈三两,我就是陈三两,唱小包公,我就是小包公。(演员)在舞台上要抛弃自我。”
一直想着“去小我”的付梅,无意间成为互联网焦点。而付梅思考更多的是,这个意外也许是四平调走近年轻观众的契机。
“我在想如何培养年轻的观众,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间扎根开花,这是我们戏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付梅已经有了设想,比如把新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四平调的曲子填充上现代的词,再比如拍成电影……继续挖掘四平调传统剧目,把更多好的剧目搬到舞台上,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传播出去。
你会继续唱下去吗?
“当然!”付梅大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