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从“靠经验”到“靠科技”——南阳小麦单产再创纪录背后的“秘密”

来源:大象新闻 2022-06-08 19:05:14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魏广宝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杜斌 通讯员 孙宇/文图

麦收时节,遍地淌金。

在全国15个镇级粮食生产超亿斤之一的方城县赵河镇,收割后的平整原野上,麦茬泛着光泽,难掩丰收喜悦——南阳市高产小麦新记录,近日于该镇中封村“郑麦1860”百亩示范方诞生,亩产856.5公斤,创下11年来最高历史记录。

消息一经发布,引来一片惊呼和疑问:“亩产都快一吨了!”“小麦的产量,咋能这么高?”6月7日,大象新闻记者走进赵河镇,探寻南阳小麦单产再创纪录背后的“秘密”。

种田“老把式”:

播种浇水不再凭感觉

赵河镇中封村一直是南阳小麦高产的诞生地。2011年,“郑麦7698”在中封村创下亩产735.3公斤的最高纪录,直到去年被“郑麦1860”以亩产788.7公斤打破纪录。今年,“郑麦1860”亩产比去年净增67.8公斤,迈入“亩产800公斤以上”行列。

在赵河镇中封村,大象新闻记者采访了南阳小麦单产再创纪录的见证人——75岁的中封村种田“老把式”赵洪福。

赵洪福指着“郑麦1860”百亩示范方,向记者介绍了测产验收过程:6月3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省里、市里的专家,在这块地里拉着尺子量,实收3.68亩麦子,籽粒净鲜重3102公斤,按标准籽粒含水量13%折算,亩产为856.5公斤。

赵洪福说,他种了一辈子地,年轻时主要靠上辈人传下来的“土经验”,小麦亩产往往只有三五百斤,顶多800斤。2008年,省农科院的专家到中封村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亩产开始逐年上升。

“增产的关键,是种子和技术。”赵洪福说,“省农科院的许为钢、胡琳老师,每年至少来中封村四五趟,指导我们科学种地。哪块地选什么品种、哪一天播种、是么情况下能浇水,都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来,不能凭着感觉干。头几年,很多人还接受不了专家们推荐的技术。现在,周围三五十里的百姓,种田都信专家、信科学,播种、施肥、浇水全跟着中封村百亩示范方的节点走。”

科研“夫妻档”:

把粮食安全攥在中国人手里

赵洪福所说的许为钢和胡琳,是河南省农科院的一对夫妻。二人在一个团队工作,都是小麦育种专家。2021年,许为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先估计能破800公斤,没想到一下子破了850公斤!”胡琳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她和团队已经连续指导中封村百姓科学种田十几年,小麦单产再破纪录,与今年小麦扬花期的良好天气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良种良法的配套。“郑麦1860”品种,是夫妻俩和团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选育出来的,具有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等特点。他们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集成配套了整地播种质量提升、肥水互调、病虫害时效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胡琳告诉大象新闻记者,我省的小麦种植面积达8500万亩,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平均亩产量在480公斤左右,提升空间非常大。南阳中封村小麦百亩示范方的经验,对于黄河南地区的小麦增产,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下一步,她和团队将继续努力,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推动河南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把粮食安全牢牢攥在中国人手里”。

增产“护航员”:

合力谱写丰收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河镇小麦单产破纪录的背后,离不开当地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保驾护航。

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李毅告诉大象新闻记者,近年来,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方城县,围绕种子、土肥水、农药和栽培技术四大板块,严控质量关,当好“护航员”,在示范区集中开展统一供种、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技术服务,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种植小麦125万亩,其中30%左右落实了免耕覆盖和氮肥后移等技术。

方城县小麦的增产增效,是中州粮仓南阳夏粮丰收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市1093.8万亩小麦收割完毕,生产形势喜人,“十九连丰”已成定局。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