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维权
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杜斌 通讯员 徐冬冬/文图
4月26日,一场及时的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清莹秀澈的丹江水,倒映着苍翠欲滴的群山,渠首淅川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这幅美丽画卷的背面,写满了字字有力的“水文章”。去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动情吟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嘱托渠首人民加强生态建设、守好一库碧水。一年来,淅川县着力做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涵养、水源地经济三篇“水文章”,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水污染防治的魄力
4月26日上午,大象新闻记者同乘水质监测船,见证了工作人员正在采集水样的现场。最新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符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标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优良状态。浩渺库水源于自然,而清澈水质绝非自然形成。淅川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章笑介绍:“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1100千米,非法占用岸线、非法侵占水域、非法养殖等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如果不及时整治,肯定会影响水质安全。”
“不讲条件,不计代价,重拳出击,铁腕整治,保护水库库容、改善水库面貌、修复生态环境,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今年年初,在“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的话掷地有声。
大象新闻记者在淅川县马蹬镇寇楼村看到,一个投资500余万元、违规占地1139亩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已被彻底拆除。曾经远近闻名的马蹬大闸蟹产业,就此退出舞台。
马蹬镇库岸线较长,涉及问题点位138个。镇河长办主任张阳参与了所有点位的排查和整治,几乎没有休息一天,读小学的儿子想她了,也只能到拆除现场见上一面。张阳告诉大象新闻记者:“有时一天要在不同点位间奔波200多公里,当天做通了工作,为防止反复,我们就连夜组织拆除。”
截至4月26日,淅川县已整治问题点位493处,恢复有效库容达480万立方米,连通水域360万平方米,有效消除了水质安全隐患。
水生态涵养的奇迹
4月26日,大象新闻记者来到马蹬镇双泉观,看到一排排五角枫、山杏、山桃、火炬松、侧柏等连片铺开,染绿了山岗。
“这里原本是一个濒临丹江口水库的石漠化荒坡滩头,去冬今春,我们投资3696万元,造林6192亩。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已经变成了美丽的花园。”马蹬镇党委书记夏丹介绍说。
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基础十分脆弱,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其中重度石漠化荒山有55万亩,且集中于丹江口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威胁水质安全。
“造林绿化,是保水护水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几乎满是石头的石漠化荒山上植树,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艰难。”淅川县林业局党组成员、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成涛介绍,“淅川探索出了多元融资、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近年来共治理石漠化荒山40余万亩。扣除丹江口水库面积,淅川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了61.7%。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4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库周水生态,得到了有效涵养。”
水源地经济的魅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淅川万顷良田被淹没,仅剩57万亩薄岗坡地。如何让库区60多万农民共同富裕,实现水源地经济与环保双赢,成了淅川发展路上亟待破解的难题。
“我们发出了争创产业发展、文明宜居、社会治理‘三面红旗’动员令,通过‘扛一面旗,奖百万元’等激励举措,推动高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周大鹏表示。
大象新闻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九重镇在“大邹庄”发展草莓、苕尖等大棚种植1000亩;盛湾镇发展甘薯等订单农业6500亩,“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荆紫关镇庙沟村发展1200亩大樱桃、2000亩薄壳核桃、1300亩中药材……截至目前,共有50余家企业投资生态农业,30余万亩的大樱桃、软籽石榴、杏李等经济林染绿库区,9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惠及城乡。
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光理介绍:“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对于非法捕捞和垂钓,我们坚决打击。对于合法合规的垂钓者,我们永远欢迎。目前,库区乡镇正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内规划钓场。山清水秀的淅川,是游客和垂钓者心目中的靓丽名片,库区渔业休闲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们要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丹江水越来越清澈,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真正实现水清民富。”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