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前瞻30年”遇上“前沿意识” 河南的发展“边界”有多远?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4-06 05:42:3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草长莺飞,不负四月春光。3月最后一天,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革命老区信阳正式揭牌。

    作为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赋予重任: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揭牌仪式上明确要求,将其打造成“引领信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我省开发区改革的试验田、对接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桥头堡’”,可见期许之深。

    从信阳的区位来看,属于河南的边缘地带,而“桥头堡”这样的词语则意味着前沿。那么,此次河南为何要在边缘地带布局这样一座桥头堡?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宋迎迎

    事关老区振兴 省委书记再提“前沿意识”

    信阳,河南“南大门”,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精神的发源地。对于其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历来都格外关注。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来到信阳,在这里,总书记提出了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嘱托,从此,“两个更好”便成为加快老区振兴发展的必答题。

    说起老区,另一层含义往往是地处边缘、位置偏远,发展受限。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这些边缘地区往往困于“内视”,不敢轻易“外看”。要摆脱边缘之困,实现振兴发展,首先,必须从观念上站高一层。

    今年2月,楼阳生在信阳调研期间,对信阳发展提出了7点要求,不仅要求信阳和其他地市一样“前瞻30年”,同时还提到了这样一个词:“前沿意识”。

    楼阳生说,信阳有老天爷赐予的自然禀赋、老祖宗创造的独特文化、老前辈留下的红色基因。要强化“前沿意识”,主动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争当对外开放“桥头堡”。

    事实上,这也是“前沿意识”的第二次出现。

    2021年12月在周口调研时,楼阳生首提“前沿意识”,他要求周口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变“边缘思维”为“前沿意识”,全力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争做河南面向东南沿海的开放桥头堡。

    作为河南“东大门”,周口与信阳同样地处边缘,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市,受中心、副中心城市辐射有限,发展天生不占优势。

    不过,如果跳出省内发展格局向外看,则又是另一方天地:

    信阳到合肥的距离和郑州差不多,距离武汉甚至比郑州还近;而周口同样紧挨着长三角“边缘”安徽。可以说,周边这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强邻,就是两地发展的最好资源。这也是楼阳生反复强调前沿意识的原因所在。

    从“边缘”变为“前沿” 河南身边不乏优秀案例

    拿身边的近邻、曾经徘徊在长三角外的安徽来说,由于既不沿边又不靠海,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发展困局。

    为了突破发展桎梏,在安徽省委带领下,安徽一方面主动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另一方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战略,把过去“不东不西”的短板,变成了“左右逢源”的优势。

    2019年11月,央视《新闻联播》曾经以“安徽:如何从‘不东不西’到‘左右逢源’”专题聚焦安徽发展,报道显示:

    在省会合肥,通过利用安徽特有的优势、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一系列措施,从最初的依靠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转向依靠特色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的价值分工。

    而在紧邻河南的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负责人则表示,虽然加入了东边的长三角城市群,可最近忙乎的却都是和河南新郑园区企业对接这样“西边的事”。

    人们常说,思路一变天地宽。正是思路上的转变,让安徽找到了发展的定位。而这种以思路转变带动边缘地区发展的做法,其实也早有迹可循。

    上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曾针对闽东“边界县”福鼎县的发展滞后问题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在他的指引下,福鼎师从邻近的温州,借鉴温州发展模式,并吸引温州商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等一些要素向福鼎转移,很快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被中央列为沿海开放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闽东经济建设“领头羊”。

    体制机制创新

    老区这样打造“桥头堡”

    有了思路上的转变,如何将边缘打造为前沿和桥头堡?

    对信阳这样的革命老区来说,不仅要抓住地理位置上的前沿优势,更要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成为“前沿”。

    从长三角地区发展来看,能够不断释放创新活力的根本就在于高效的政府治理、优秀的营商环境。而作为全省正在推行的“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代表,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样如此。

    在3月31日的揭牌仪式上,楼阳生明确提到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他指出,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关键一招”,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按照开发区“三化三制”要求架梁立柱,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放管服效”改革,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一枚印章管审批”、“标准地”出让等,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这其中“管委会+公司”的模式是当下热词。而“一枚印章管审批”则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人大网关于山西“放管服”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通过“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平均压减审批环节51%,压缩办理时限50%,精简审批申请材料55%,极大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

    这种制度上的“闯”与“创”、权责上的“分”与“明”,无疑也将是包括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内、“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优势所在。

    思路之变带动发展之变 

    河南的“边界”究竟能达多远?

    事实上,在新一届省委的带领下,河南的发展思路一直在不断优化。

    曾几何时,民间流传过“豫东南塌陷区”这样的词语,用来形容在中部快速崛起之下,河南的经济地理版图中,信阳、周口、商丘、驻马店等地呈现出一块“经济塌陷”的地域空间。

    不过,经过“十三五”以来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如今经济总量上的“塌陷区”早已不复存在,这些地处边缘的地市发展各具特色,均已成为河南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后,河南在多个“十四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进地区主动进行交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等。

    如《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中,“长三角”一词出现了17次之多;《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商丘创建对接长三角先导城市,周口创建中原-长三角综合枢纽城市,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信阳、驻马店建设东向南向协同开放城市。可以说,凡此种种,正是前沿意识在河南的生动写照。

    当然,对于全省而言,这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

    如果说,“前瞻30年”让发展的高度抬高了一层,那么“前沿意识”则让视野的广度朝着无限远处延伸。

    人们常说,撼山易,撼人心难。对河南而言,发展的脚步从来不应也不会束缚于所谓的“边界”“边缘”,要敢于打破“观念围墙”,突破地域的限制,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甚至更远地方融通发展。楼阳生所倡导的前瞻视野与前沿意识,无疑将为河南下一步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树立航标。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