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频道 > 科技创新她力量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科技创新“她”力量②|樊会丽:“泥腿子”专家为农田安上“智慧大脑”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11-16 17:27: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冯靖雯/文图
 她常常穿梭在郑州市各县区的土地上,走遍了大大小小1800多个村庄,为土壤“把脉问诊”,给农民“传经送宝”,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条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她就是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农艺师樊会丽。
19年来,樊会丽凭着一股韧劲儿,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的四季轮转中,从一个不认识胡萝卜缨的城里姑娘,成长为熟练收播各种农作物的种地“专家”。她说,只有掌握了土壤属性,才能让施肥实现“私人订制”。
每年3000项次土壤化验,精准施肥也有了小程序
11月8日,郑州市已播种186万多亩小麦,麦播工作基本结束。
一粒小麦,从播种、抽穗扬花到收获,有200多天的生长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土肥水的滋养。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在不同的土地上,同样的农作物施肥量也是有差别的。
“很多老一辈的人还是按照过去的经验,看着快下雨了,哗哗撒一袋化肥。盲目施肥,不仅浪费钱,对土地也造成了污染。”樊会丽不断思考,除了进村入户培训、宣讲,还能怎么帮助老百姓科学种地呢?
2018年起,樊会丽带领科技人员,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轮换取土近500个点位,进行3000左右项次的化验。今年6月,郑州市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应运而生。
 
用手机打开小程序,可手动选择也可自动定位,精准到全市所有县(市、区)自然村的农田。
原来,这个系统通过高清卫星影像底图,结合镇村级定位和影像判读,再植入郑州市多年土壤样品检测分析数据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数据。这样一来,农户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地块土壤属性,领到“施肥建议卡”。
“施肥查询是系统的核心,根据土壤检测情况能清楚知道氮磷钾等含量是多少,农户可按需提供养分。”樊会丽说,科学掌握化肥定额量、已购量和剩余量,才能为科学施肥、定额施肥打好基础。
农田管理,安装“千里眼”和“听诊器”
在郑州,不仅在施肥上实现“私人订制”,连农田管理都有了“千里眼”。
在郑州市农田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监控室,一个满足农田信息实时采集、灾害防治、现代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汇集辖区内60个固定监测站的土壤墒情、地温、农田环境小气候等信息。
这是樊会丽带领团队打造的适应农田现代化管理的“千里眼”和“听诊器”。
“我们选取了标准大田、特色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农田,安装智能监测点,每天3次定时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并根据情况实时调整监测频率。”樊会丽告诉记者,和监控系统配套的还有一款手机APP,通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技术人员对土壤墒情、病虫害、自然灾害做出早期预警,逐步优化肥料施用结构,从而减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等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立志给土地“减肥”,首创石榴“地方标准”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土壤酸化、耕地板结,还带来土壤污染。
 
河阴石榴是荥阳市特产,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年产量4.5万吨。近些年,由于施肥不当,石榴减产,品质下降,成了种植户最头疼的问题。
“石榴也得减肥,我们要制定一个标准。”2017年,下定决心的樊会丽和技术人员一头扎进了示范地。
村里的种植户听说樊会丽在试验田种的石榴施肥少,连连摆手,“庄稼全靠化肥,你这样不行,种出来的石榴肯定产量低、品相不好。”
樊会丽笑着解释化肥减量增效的科学依据,但她知道,只有果子种出来,才最有说服力。
然而,第一年试种出来的石榴给了她重重一击,采摘下来的果子还真被种植户说中了,个头不大,口感也一般。
有着多年经验的樊会丽并没有灰心,“实验有不确定性,我们的思路没有问题,后面又找了果树专家,团队开始重新种植。”樊会丽认为,要想搞好农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让结果经得起检验,对种植户才有指导意义。
荥阳市兴农石榴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松种了50亩石榴,别看他是一名“90”后新农人,已经有七八年的种植经验,凭着年轻人对技术人员的信任,他开始跟着学习新的施肥方法。
三年多来,张松的石榴品质不断提高,口感也比以前更好了。
“现在化肥少了,用了有机肥,石榴的果味更浓了。还有一点,之前果子有‘大小年’,但这几年都是稳产。”张松说,科学的方法让河阴石榴尝到了甜头,也改变了以往靠经验种植的老思路。
今年9月30日,由樊会丽带头起草的《河阴石榴化肥减施技术规程》经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成为郑州市地方标准之一。今后,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无机相结合,不断提高化肥利用率,河阴石榴的香甜多汁将会被更多人品尝到。
主持10多项“科技计划项目”,只为农民丰收梦
给土地“减肥”,为农民增收。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樊会丽和技术人员走访近万户蒜农,经过多年试验,制定了在现行耕作模式下大蒜的科学施肥技术,为郑州这个全国优质大蒜产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如樊会丽一样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郑州市化肥使用量18.93万吨(折纯),连续4年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0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村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90%以上。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樊会丽扎根农业一线,和农户一起播种、收获,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1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5项专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真正做到把知识带给农民、把收获留给农民。
为了农民的丰收梦,暴雨后,樊会丽协调企业给农户赠送1000吨化肥,疫情时发放应急通行证,向封控区运输50000吨肥料,“听到农户对我们的认可,很受鼓舞。渺小如我,因为这个职业,可以变得闪闪发光。我还将躬耕田野、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和农民一起奔向致富路。”
 
责任编辑:兰明群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