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频道 > 科技创新她力量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科技创新“她”力量①|张留凤:创新之手让非遗汴绣“触电新生”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11-16 17:27:10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开栏语】

科技创新,勇攀新高峰,争做排头兵;

巾帼行动,彰显新担当,建功新时代。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而在河南省委最近启动实施的“十大战略中”,则把“创新驱动”等列在首位。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征程中,省会郑州的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虽扎根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但拥有相同的科技报国之志。她们勇挑历史重担,强化使命担当,勇攀科技高峰,在“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中勇立新功,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郑州巾帼力量。

“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为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在全市培育更多的科技专家、创新达人、杰出人才,帮助她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高质量参与支持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郑州市妇女联合会和猛犸新闻联合推出《科技创新“她”力量》网络宣传报道活动,集中展示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新形象、新奋斗、新作为。

今天推出第一期:张留凤:创新之手让非遗汴绣“触电新生”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付雨涵 实习生 郑广伟/文图

针起线落,妙夺天真。跃然纱上的纯手工汴绣作品,磅礴如山水、细腻如花鸟。11月9日,张留凤再一次徘徊在自家展厅内,看着一幅幅匠心独运的作品,眉目舒展,满心欢喜。她就像一位传承民俗技艺和历史文化的信使,努力张开双臂拥抱科技和潮流,让古朴丝织在创新性表达中飞入千万家。

事实上,作为河南一涵汴绣的创始人,张留凤早在2013年便筹建了研发中心,8年间,公司被授予“中国创新创业十强”、“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郑州市“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几十项研发专利应运而生,开创“非遗汴绣+科技创新”的先河,并探索文旅文创融合研学基地模式,在国潮正当时的美好年代里为汴绣走出国门开疆拓土。

创新场景应用 非遗汴绣“触电新生”

对于纯手工汴绣来说,科技创新能带来什么?如何更好的融入当下生活?这是张留凤筹备研发中心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1年10月底,郑州市妇联选送的6家企业入选2021河南省巾帼科技创新创业大赛20强,张留凤所在的一涵汴绣位列其中,且是唯一一家传统非遗项目。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在郑东新区天下收藏负一层,3000平米的汴绣长廊展示着公司360余名资深绣娘的高超技艺,绣工精致的牡丹,娇艳欲滴的玫瑰,栩栩如生的虫鱼,光辉流转的名画系列,“针针巧入神”的现代人物绣……除了传统手工艺作品外,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各种场景的应用。张留凤说:“一项文化想要传承下去,想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市场化,必须与时代结合、接轨。”

在这片百十平米的空间里,放置着几十件一涵汴绣研发的产品:刺绣台灯、音响、挂画、包包、服饰、抽纸盒、杯子垫、手账本等,贴近生活又创意十足。展台上,一枚小巧可爱的音响,穿着浅绿刺绣花鸟外衣,萌宠又时尚,一本封皮为《瑞鹤图》的笔记本,既古朴又商务,三四只仙鹤翩跹欲飞,让人爱不释手,“创新场景应用我们一直在努力,这些产品很受欢迎,尤其是汴绣台灯、音响在Face Book上很畅销。”

结合传统文化符号,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现新的刺绣认知,这正是一涵汴绣在传承非遗文化中的有效探索。

首创大数据图库 为汴绣“减脂增肌”

让老手艺走进大众视野并不难,让其重焕光芒却并非易事。建立传统汴绣大数据图库并实施“淘汰制”,以此来为汴绣传承发展“减脂增肌”,这是张留凤和团队拥抱新时代的另一项创新之举。

“全国的手工刺绣,作品的雷同性比较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吸纳建立了将近5000种刺绣的数据库,通过浏览量、下单量、咨询量等大数据,来甄别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张留凤介绍,每年深圳和郑州的两支研发团队会借鉴国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和风格,对数据库进行一定比例的创新和淘汰,创新20%的新图库同时淘汰15%的刺绣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导向来指导生产,让汴绣在潮流中保持活力。

“2019年的时候中国的流行色是灰白黑三色,我们刺绣的作品更偏向于简约风;2020年博物馆文创出圈,风格偏向历史传统名画的古朴色调,我们就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图样,今年的风向又有所调整,新中式的简约风重现市场,我们就往这个方向上发展。”张留凤介绍。

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升级并不容易。她坦言,手工汴绣的创新目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一直在“摸石头过河”,而“手工刺绣线如何跟发光体结合”,是将纳米融入丝线,生产出更加透亮的绣线,从而达到逼真传神的刺绣效果,这是下一步重点研发的项目,“目前已经进行了三次试验了,很快会投入生产。”张留凤说,这项研发已经持续了两三年,无数次试错、重来,试验结果还不错,但纳米技术解决不了1700多种刺绣颜色,目前研发的能解决180种,“已经很不容易了,这180种颜色足够日常使用”。

务实创新,知难而进。张留凤表示,投入大量精力去创新研发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汴绣文化发扬光大,做成百年品牌。

打造桑蚕刺绣主题研学基地 培育“源头活水”

10年前,一涵汴绣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10年后的今天,她已发展成一家拥有17个绣坊、360名“绣娘”、占地3000平米的手工汴绣上市企业,帮助带动一大批农村妇女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当千年传承下来的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没有人比她更渴望人才,更懂得人才的贵重。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产业需要人才,留下人才需要项目,我们把桑、蚕、刺绣、体验、文化和文旅,做成产业链,打造省内比较有特点的以桑蚕刺绣为主题的,可供孩子来社会实践和游学的基地,比如:我们提供一整套刺绣的工序来供孩子们直观欣赏,了解整个流程,让孩子们去抽丝,让他们感受蚕茧的一根丝如何扯到1200米的,来染线,来刺绣,甚至可以通过认领的方式,让孩子们来体验从养蚕到绣成一朵花的整个过程。”张留凤说,在这个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桑蚕文化和刺绣文化的认知,最终的落脚点一方面传播中国优秀的刺绣技术,另一方面为人才储备提供成长环境和必要养分。

张留凤把这个基地放在了信阳市明港镇,那里是楚河汉界的交接处,气候润泽,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也比较厚实,项目从2019年启动开始便备受关注,现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再过两年,一座沉浸式传承汴绣技艺的研学基地将拔地而起,熠熠生辉。

10年坚守,张留凤和团队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用十指春风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这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在研发出包括专用绣架、夹持装置、3D可调曲面硬裱框等在内的几十项专利产品基础上,仍在不断的“跨界”“破界”“闯世界”。她也期望,在科技加持和创新之举中,让非遗汴绣活出时代感,为千家万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兰明群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