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老党员的初心故事】“盐碱地”种出“井浇大米”,80岁老党员奔波半生带领村民致富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7-07 19:29:25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付雨涵 /文图

60年前,19岁的孙书安带着“一定要让村民吃饱饭”的誓言,义无反顾地从学校回到生养他的农村一线。

60年后的今天,古老的村庄早已大变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他时常感叹:现在的生活真是好,要感谢党和国家。

半生奔波,初心可鉴。让我们一起走进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魏庄,探寻光荣在党50周年老党员孙书安带领村民致富的传奇故事。

响应号召从城市回农村

“一定要让村民吃上饱饭”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更懂得粮食的珍贵和吃饱饭的意义。

60年前,19岁的孙书安还在郑大附中(现在的河南省实验中学)读书,亲历过家乡的贫穷和颗粒无收的惨状,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从城市回到农村,发誓一定要让村民吃饱饭,“不吃饱饭不结婚,当时就是这样激励自己的。”

在孙书安的印象里,家乡一片贫瘠,“旱了就是盐碱地,扫片儿碱土,就能蒸馍吃,一下雨又成水洼了,庄稼都淹了,年年粮食不达标,家家吃不饱。”

 孙书安坦言,当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白面馍,喝上白米粥。想想现在的生活,今非昔比,“60年前,我们是怎么都不会想到,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的。”

“盐碱地”上种出“井浇米”

带领村民打了粮食“翻身仗”

彼时的魏庄村合并在花沟王大队里,同属于祭城乡,上世纪70年代,孙书安任花沟王大队副主任,主抓粮食生产。

盐碱地改造起来太难,但魏庄地势低洼,雨水多,是否能种稻子呢?孙书安和村领导班子开始研究种水稻,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

“刚开始是想着把雨水存起来种稻子,这就是看天吃饭,雨水多了还好,雨水少了,还是不行。”孙书安说,折腾几次后,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要想种稻子,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打井”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孙书安和同村几位干部,带着大家先架电线解决停电问题,又一点一点寻找打井所需的材料,最终架起了102跟电线杆,打了几十口水井。“用拖拉机发电,带动水井往外抽水,哗啦啦的水流向规划整齐的稻田里,绿水盈盈,风吹稻浪,那景致特别美。”时隔半个世纪,想起当初奋战在农田的时光,孙书安按不住激动的心情。

“吃了这么多年的大米,还是井水浇出来的大米最好吃。”孙书安说,当时的魏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很多乡镇的领导都来视察取经,“魏庄的大米好呀。”孙书安说,稻子丰收了,除了上交国家的,家家户户也都能吃上了白米饭,稻子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村里拿大米换白面,带领大家“吃饱饭”的愿望初步实现。

管理企业办工厂

“吃饱饭了,还得让大家富起来”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回望这烈火如歌的岁月,孙书安坦言,不论是带领大家搞粮食生产,还是管理集体企业,办工厂,他啃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做难过,夜不成寐过,被人误解过,“咱是党员,又是带头人,咱不干谁干?咱不仅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还得干出名堂让大家共同过好日子。”

1976年,孙书安被调任祭城乡淀粉厂,重点把关淀粉质量,“厂里生产的淀粉,每月有三个车皮的量是要出口到国外的。质量必须要过关。”孙书安记得很清楚,他接手时面临着酸度不达标问题,他带领团队,去上海多次学习,才最终解决了酸度达标的棘手事儿,保证了淀粉厂的稳定生产。1981年,孙书安被抽调担任魏庄村第一任支部书记,主抓计划生育,一年时间里他作了不少难,顶住压力,硬是把排名的魏庄村树成了“红旗村”。1985年,祭城乡化工厂出现危机,乡干部凌晨4点找到他“出山”,他临危受命,一年时间将工厂转危为安,化工厂红火场面至今他都记得,“排老长队买复合肥,各种托关系。”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搞印刷”这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句话。在孙书安担任魏庄村第一任支部书记期间,他看准市场需求,和村委共同商议,卖掉村里的一道沙岗,办起装订厂,又接着开了印刷辊厂、印刷厂,建立一条龙服务的生产业态,他把村里的青壮年们都招进厂里,共同开展生产,远近乡镇都知道,魏庄有个孙书安,是个大能人。

“吃饱饭是基础,让大家共同富起来才是最关键的。”孙书安说。

“青年人就要敢想敢拼敢干”

凌云报国志,山川映初心,几十年来,孙书安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把火热的青春放在了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没有大的功劳,也没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也算一名合格的党员吧。”

近20年来,魏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变城市社区,瓦屋变成高楼,门前的石子路腾空而起变成了高架桥,不少后辈们考上大学,走出村庄成了栋梁之才……“魏庄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那是真高兴啊。”

如今,行至耄耋之年,仍有不少晚辈向他咨询经商和管理事宜,他也常常勉励后辈后,一定要敢想敢拼敢干,“不论社会怎么发展,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不会被淘汰的。”孙书安感慨道,赶上了发展的大好时机,现在是魏庄蝶变的关键期,他期待后辈们能持续奋进,把魏庄的明天打理的更好更出彩。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