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乡村教育家王拱璧:“天下为家”从革命者转身专事教育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6-29 07:39:17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编者按】

    又见7月,这是2021年的7月。

    火红的7月,不平凡的7月,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站在10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100年前的那个7月,以及那个7月的那一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在河南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寻求中国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

    100年的历史,不长也不短,但100年的大浪淘沙,100年的历史验证,也足以做出结论。什么样的道路,才最适合中国。

    站在100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穿越到河南的1921,以及1921年那个火红的7月,河南大地上各种人物留下的历史印迹。

    我们以河南的1921作为历史赛道的起跑点,让各种人物站在这个非同寻常的起跑点上,考察他们参与历史进程的轨迹。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通过他们的欢笑和泪水,通过他们的曲折与彷徨,来审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所开启的那个1921,以及1921年之后的100年。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长需/文  图片据王拱璧文集等翻拍

    【人物介绍】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开启了探索中国发展的崭新道路;而此时的王拱璧,正在他的老家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今漯河市召陵区青年村)探索改造中国的另一条道路——乡村教育实验。

    少年时代便把“国家”、“天下”的重任扛在肩上,甘愿做一个“大同人”;青年求学时期,以身许国加入同盟会,决心以革命为职业,在邓州等地策划武装起义来推翻腐朽清王朝;辛亥革命后不满当局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和日本的侵略野心,东渡日本“为伏虎而深入虎穴”,写下《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来揭露日本侵略野心;留学归来思想大变,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从基层农村入手,便率先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乡村教育失败后,在与共产党员的交往中对中共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与相知的党员约定:在河南担负掩护和救济工作。随后,帮助和营救党员,成为他的志业。“直到全国解放前夕,我没负约,且一直以‘共产党的朋友’自居。”建国后,他对新中国的建设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从投身革命到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王拱璧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终于找到正确的方向。

    少年立志“天下为家”,自号“大同人”

    1921年7月23日,当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的时候,王拱璧正在他的老家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今漯河市召陵区青年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这是他在孝武营村1921年年会上已宣布的事情。地租由原来的上地105斤、中地70斤、下地52斤,减少为上地70斤、中地50斤、下地40斤,而且麦秋各半。借贷的利息,也由原来的最低月利3分,减少到不得超过年利2分。

    一场农村改革的风暴,开始在中原大地的一个角落刮起。王拱璧此举,拉开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序幕。

    回想一年多以前,他在日本东京“国际医院”做脑部手术时,曾接到的两封电报,一封是二弟给他所发的“父病速归”,一封是北京教育部所发的“速来报到,听候任用”。他对部电未加考虑,便返乡薄葬已经去世的父亲。办罢父丧,考虑个人归国后的前途时,又在思考救国救民的途径。最终,他选择了到乡村去。

    而立之年,抱负突变,已非那个鲜衣怒马的革命少年。生于半耕半读的旧知识分子家庭,王拱璧独特的家庭氛围为他的一生奠定了传奇:父亲王际泰为人慷慨仗义,常为乡亲排难解纷,把别人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儿;然而,他自己家却常被同族劣绅王树芳欺压尤甚:爷爷被王树芳气得了脑溢血而死,父亲也常被王树芳气得吐血。正源于此,父亲日夜苦读,终于考取陈州府(今淮阳)院考第一名附生(秀才),以为可以出人头地,但不久就被王树芳毒打一顿。王树芳也是秀才,他说:“有我,你别想露头,秀才打秀才,没罪!”母亲因而教育王拱璧:莫忘父仇,莫忘劣绅!

    父亲虽然府试第一,但他却毅然舍弃了科举功名,热心乡村和社会公益事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在本村创办崇实小学堂,潜心教授邻里子弟,此举对少年王拱璧的影响深刻。

    在教育孩子上,父亲也是别有一套。王家的家风,是典型的父宽母严。七八岁时,王拱璧酷爱上树掏鸟蛋雏鸟,母亲见了,免不了一顿呵斥;父亲则对他十分支持,还亲自为他煎烧蛋雏吃。等到10多岁时,王拱璧不满私塾生活的无聊,请求父亲打开他的书箱,满足他日益增长的求知欲。父亲慷慨答应,除了让他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之外,还让他阅读《瀛寰全志》《万国史地》《盛世危言》等“时务书”。父亲还为他讲述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及甲午战败后割地赔款、李鸿章卖国、皇帝投降等切齿国恨,这对少年的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4岁跟随塾师杜开泰学习,杜师常讲时务,谈义和团“扶清灭洋”,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谈清帝母子逃难西安……讲的时候悲愤至极,声泪俱下,激发了他的一片爱国心,他开始大力攻读文史、时务,尤其爱做策论。

    1903年,17岁的王拱璧考入陈州府中学堂,接触到中西学科,见了新世面,学了新知识。当年,又奉父命应院试考中附生(秀才),并被面试选入“河南大学堂”(1904年秋改为“河南高等学堂”)。

    考中了秀才,人们以缙绅来看他,他自己也比以前更自重了。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就把“国家”、“天下”从思想上搁置到自己的肩膀上,口中不断高唱“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过年时,在自己的书房门上写下对联“豪杰无如岳忠武,秀才当学范希文”,横批“天下为家”。从此就自号为“大同人”。

    加入同盟会以身许国

    在邓州策划武装起义

    1904年,王拱璧进入河南高等学堂学习,因不满学校监督、监学的官气十足和教习的学术空疏,便沿袭“轻课内重课外”的老习惯,在校外常和留日学生王经武、王搏沙和留欧学生李石曾等通信联系,通过他们购买到东京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孙中山主编的《民报》以及吴稚晖在巴黎主编的《新世纪》等,自觉思想比在陈州时更进一步,对于救国之道体会更深了一些。

    在校期间,他开始拥护和开展革命活动,并将学校监督(校长)王安澜作为革命对象,掀起了倒王风潮,并和同学们痛打了王安澜。他也因此被开除了学籍。

    1907年,王拱璧考入了中国公学。进入该校不久,他便经河南邓县人万仞千介绍加入同盟会,自此以身许国。次年,转入中国体育专门学校,学习体育和军事训练,为从事革命活动做准备。该校的副校长徐一兵,就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他也正是为革命而办学的。

    在该校,王拱璧经常在学校点名熄灯之后出去开会,他翻越宿舍二层楼顶,穿过十几间楼脊,再沿楼檐顺街边电线杆下来,再通过英租界到法租界的同盟会会址去。开到半夜再原路返回。有一次开完会恰被徐一兵撞见,徐笑着说:“我也是刚开完会回来。”在那里,他们曾经开过追悼遇害烈士秋瑾、徐锡麟的大会。

    1909年,因经费告急,王拱璧不得不结束在沪学业。在京汉道回乡途中,他恰遇一个叫王治军的自日本东京回国人员。此人受孙中山指派,要到襄樊一带做军事部署。他畅谈了大好革命形势,让王拱璧格外振奋。王拱璧决定弃学专门从事革命工作。回到家乡,他立即动身到开封,与同盟会组织进行联络,并约革命党人万仞千到邓县做地下工作,又约同情革命的林路生同往。

    他们以州立蚕桑中学为据点,以该校教员名义开展工作。万仞千担任组织交通,林路生负责制造炸药,王拱璧担任军事教练兼战时指挥。他们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原计划在秋天进行武装起义,杀州官、管带,然后拉出武装集结到襄樊,配合全国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但因在穰东镇谋刺州官时未遂,防务突然变紧,加上蚕桑中学校董丁午桥的告密而事败。州官欲在寒假聚餐之际逮捕三人,幸得另一开明校董及时援救才脱离险境。

    1911年,王拱璧奉同盟会指派来到西华县巡警教练所做教练员,在200多名巡警中发展30多名同盟会会员;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西华县同盟会会员急谋响应,但因事前暴露,牺牲了数名盟员也未获成功。

    辛亥革命后,王拱璧奉令到河南省国民党(辛亥革命后中国同盟会改为国民党)党部任文娱干事。不久,见“党纪废弛,政风腐败”,即脱离国民党,专事教育,先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省高师、矿专、体专、省立一中任体育、音乐教员。

    (下转A04版)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