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河南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复工复产丨最美四月天,信阳品毛尖,信阳“新生代”茶农的自救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4-18 21:27:2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光远 文 章继军 图

  谷雨将至,对于信阳数十万茶农来说,春茶生产也将步入尾声。

  2020年,因疫情和天气影响,春茶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减少,销售更加困难。如何自救,成了众多茶农面临的严峻考验。

  现状:春茶减产 销售困难

  4月14日下午,在位于011县道边的浉河区董家河镇茶叶交易市场,近百名茶农、茶商在此交易鲜叶。因疫情防控需要,这里被临时围了起来,留有两个出入口。

  当天,鲜叶交易主要以芽头为主,每斤80元-100元。

  “今年茶叶肯定减产,只是多少的问题,减产三成、五成都有可能!”多位茶农、茶商告诉记者,马上到谷雨节气,春茶再采三五天大多就结束了。

  茶农们说,在2月份信阳疫情最严重时,大家最担心采茶工能否顺利上山。后来,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加上信阳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茶农的心。

  “因为疫情防控,人工成本增加了一大笔,好歹是把采茶工招过来了,没想到又接连遇到坏天气!”茶农们说,3月27日晚,气温骤降,浉河区的茶山上下了一场雪,影响了茶芽生长;4月初又遇强降温,最高温度不足10度。“芽头冒得少,很多采茶工提前就走了。”

  多个茶农告诉记者,出于疫情防控住宿的需要,很多茶农一开始就压缩了采茶工的招收人数。“本来人数就少,又陆续提前走了很多,肯定是减产。”

  对于这些茶农来说,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采鲜叶直接出售,要么收购鲜叶加工,或多或少能增加部分收入。

  多个茶农告诉记者,除了成本高、产量低,销售难是让茶农们更头疼的问题。“搁在往年这时候,路上全是车,到处是外地茶商和旅客,你再看今年,都没有啥车。”一位收鲜叶的陈姓茶农告诉记者。

  自救:拓宽销售渠道

  最美人间四月天,浉河区董家河镇塔儿湾村天云组沐浴在春光里,一片静谧。

  上午10点多,准备妥当炒茶设备,33岁的茶农王富翔从家里赶往茶山。王富翔是典型的“茶三代”(祖父、父辈都是茶农),也是天云组最年轻的专职茶农。作为从茶山走出来的青年,报着一颗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梦想开始创业,2014年,他注册成立河南茗芊茶叶有限公司,经营茶园一百多亩。

  天云山,山高林密,生态环境宜人,平均海拔700余米,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之一,茶叶品质绝佳。与大多数引进的大白茶不同,山上的茶树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种植的当地品种,芽尖小,生长缓慢。

  茶农们今年遭遇的困境,王富翔也同样遇到了。

  王富翔说,接采茶工的大巴车,当时要求入座率不能超50%,等于每人买了两张票;加上提前购买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整个算下来,成本增加了近万元。“疫情防控是大事,谁也没办法,幸亏各级党委政府提前为茶农着想,及时对接,我们找的50多名采茶工才能顺利到岗。”

  茶叶基本靠天收。王富翔粗略算了算,因为恶劣天气影响,他家的茶园今年减产了近一半。

  今年,销售渠道相对较广的王富翔,同样遇到了销售困境。往年,茶商携亲朋好友自驾到他家里,享茶山风光、品新茶、吃农家饭,几乎每天都接待不过来,而今年,自驾游的茶商少了一半。

  “不能一味地坐等,得主动想办法,得自救!”为解决销售难题,王富翔除了一个个给老客户打电话,还每天发朋友圈、抖音,为此,他还专门购买了一套专业相机和配套设备,拍摄茶山美景、炒茶流程,介绍信阳毛尖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他已做成了几单生意。

  谋长远:建标准化厂房、让茶叶可溯源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因种种原因,近年来,市场上对于“信阳毛尖纯芽为最好”的观念始终没有改变,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广大茶农、茶企,从采摘到炒制,不得不迎合市场。

  而早在6年前,中国知名茶经济、茶产业与茶营销专家欧阳道坤在接受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就痛批信阳毛尖的“芽”与“绿”,指出“真正顶级的信阳毛尖,是一芽一叶初展的明前茶”,如果不能把信阳毛尖的价值感拉回正确的轨道,信阳毛尖品牌将走向毁灭!

  一季春茶,是很多茶农一年的经济来源,而收入并不高。王富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亩茶园,若天公作美,采摘、生产、销售各环节都做得好,一季春茶,茶农收入在4万元左右;做得差的,可能根本挣不到钱。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很多茶农坚持不下去,放手茶园另谋出路;年轻人情愿外出务工,很少选择子承父业回家经营茶园。

  此外,另一个影响茶农销售的问题逐渐显现。记者从多名茶商处获悉,茶叶作为农副产品,没有生产许可和可追溯系统,越来越难进入大型专业茶叶市场。

  和大多数茶农一样,王富翔家的茶叶加工,也是家庭手工作坊,虽然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公司、购置了自动化炒茶设备,但依然缺少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家庭手工作坊没有生产许可和可追溯系统,靠传统的销售渠道,不可能做大做强。

  “建标准化厂房,联合更多的茶农一起报团取暖,建立可追溯系统,拓宽销售渠道,是未来茶叶经济的主流趋势,才能持续带动更多茶农增收。”王富翔说。

责任编辑:兰明群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