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襄城县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便利群众绿色环保出行

来源: 2019-09-30 07:28:05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襄城县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全县城市公交运营工作

    襄城县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助力高考,对考生搭乘公交全部免费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改善广大群众出行条件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襄城县城市公交职能一直由城乡公交承担,在营运线路、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局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理念的增强,这种单一的公交职能已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方便、高效出行方式的需求,完善城区公交系统,发展惠及大多数居民的公交事业,提升城市品味,已成为襄城人民的共同心愿。为改变现状,自2016年以来,襄城县交通运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加快完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安全、舒适的出行需求。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韩争强  通讯员 马晓博/文图

    听民意 解民忧 全面开通城市公交

    公交出行方式是群众们一直热议的话题,城市机动车拥堵、“红三轮”非法营运现象增多,暴露出群众出行方式单一、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此,襄城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把发展城市公交作为“服务民生、心系百姓”的重要内容,将公交惠民生元素融入城市交通体系的血脉中,全力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一方面组织交通运输部门对城区公交线路、站点等进行现场调研、实地勘察,通过问卷调查、张贴征求意见书等方式,多渠道征求广大群众对开通城市公交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由县政府领导带队,组织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前往周边县市考察学习,并积极与许昌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咨询城市公交开通和运营的有关情况,为完善襄城县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寻找经验和做法。

    通过考察学习、调研座谈,2016年年底襄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区范围全面开通城市公交,以新能源电动公交车为主体,积极引导群众绿色环保出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县已先后开通1路、2路、7路、10路、17路、18路等6条公交线路投入营运,投入车辆100余台,建成停靠站124个,全面覆盖城区范围的政府机关、居民小区、商场、学校、医院等主要地点和人口聚集区,2018年累计运送旅客233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公交出行。

    定机制 强保障  精耕细作提升效能

    为加强城市公交的管理,襄城县交通运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出台了《襄城县城市公交成本规制实施办法》、《襄城县公交车辆、公交站牌长效保洁制度》、《城市公交车容车貌、文明服务及投诉管理规定》、《襄城县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优化实施方案》、《襄城县公交、出租车行业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定期组织开展针对从业人员、公交企业服务质量的考核检查,建立诚信档案和乘客综合评价制度,对违法违规和模范行为记入信用记录,有效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了城市公交运营秩序,保障了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城市公交既是服务群众出行的民生工程,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为提升襄城对外形象,自2018年以来襄城县委、县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为全力做好旅游文化节期间客运保障工作,襄城县交通运输局一方面在城区公交站点和公交候车厅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在城市公交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让游客和市民乘车出行时随处可见,为旅游文化节营造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对环山路、山顶路公交线路设置进行实地勘察,创新思路调配车辆,科学合理设置班次和沿线站点,严格车辆卫生“五净一亮”标准,组织驾驶员开展“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全力以赴为群众提供舒心、舒适的乘车服务。

    据统计,第二届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期间,设置临时站点20余处,公交车辆累计运行2500多趟次,接送乘客达13余万人次,一辆辆漂亮舒适、样式新颖、绿色环保的城市公交车往来穿梭于城区与景点,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利,也扮靓了千年古县的底色。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