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精准扶贫在行动 新野县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2018-10-12 01:12:29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发展,未脱贫人口贫困程度深、因病返贫、脱贫增收不稳定等问题日益暴露,如何啃下“硬骨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野县立足县情,潜心研究,强化设计,创新方略。以责任体系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县领导以上率下,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围绕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农业,建立了“四个三”的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了“两小两快”扶贫车间建设步伐;围绕“因病致贫”的顽疾,由政府购买商业保险,为贫困群众实现了第六次医疗报销;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县本级财政支付力度空前,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功能;围绕狠抓落实,组建了职业化的督查巡查组,开展三步跟进督查法,保证了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敢于亮剑,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新野县已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业县脱贫攻坚新路子,面对征程,新野县信心满满,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定有 见习记者 魏广宝

    通讯员 王冬安 乔彬 梁浩杰

    扶贫车间使留守儿童妈妈回家

    40岁的“二孩妈妈”张枝亭最近心情特别好,因为她7岁的女儿终于愿意跟她亲近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这个女儿甚至不认识她这个妈妈。

    张枝亭是新野县五星镇闽营村的贫困户,其丈夫李献清因常年有病,2015年5月又被南阳中心医院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花去了家中所有积蓄,负债累累。为了生计,张枝亭不得不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到广东打工。

    “老二太小,我带的又少,每次回来想抱她,她都要躲开。”张枝亭语不成声,“我每看到别人的孩子就想起自己的女儿,可我有什么办法?”

    张枝亭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家照顾生病的丈夫,督促两个孩子好好读书。她憧憬着两个孩子将来考上大学,改变家庭现状。但生活的现实又使她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今年5月份,张枝亭收麦前夕回到家里,听邻居说镇里建有新丰无纺布加工扶贫车间。到这里上班既方便照顾有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还能够每月挣2000多元工资,能够缓解经济压力。于是,麦收过后,她放弃了继续南下打工的打算,在村干部的介绍下顺利到新丰无纺布加工厂扶贫车间培训上班了。

    “扶贫车间对我们贫困户非常照顾。如果愿意的话还能把孩子带到扶贫车间来,中午还管饭。”张枝亭笑着说,虽然赚的可能没有在外打工多,但没什么比一家人能团聚更幸福的了。

    像这样常年在外打工如今为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返乡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的还有马庄村的乔兰菊,五星村的乔新兰等人。她们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她们永远的牵挂。 “现在,没了牵挂,有了家的温暖”,乔新兰说话之间笑得非常灿烂。

    在今年夏季“两业”扶贫攻坚中,五星镇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贫困家庭技能培训,产业、就业齐头并进,采用“党支部+”的帮扶模式,在贫困村和重点村建扶贫车间,积极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不仅能让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而且能让贫困家庭妇女照顾老人和孩子,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五星镇党委书记郑杰说。

    “两小两快”扶贫车间打开脱贫大门

    “现在有了‘扶贫车间’,不出村就能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村口华科绳业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作的新野县上庄乡杨营村村民杨子顺说。

    新野县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龙头,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办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扶贫车间建设上,突出“两小两快”,即:投资小、风险小,带动快、见效快。

    投资小。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新野县出台扶企带贫政策,每改建一个扶贫车间由县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对新建扶贫车间,由县财政按每平方米200元给予补助,新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个人投资基本不超过20万元;对建成运行3个月以上,安置贫困群众不低于用工人员20%或不少于10人的,县财政按照每名贫困群众每月4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用以降低企业成本。

    风险小。扶贫车间的经营主体多为新野县返乡创业人才,具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纺织服装、光电电子等产业链上的配套产品,大企业为扶贫车间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带动快。首先辐射范围广。新野作为平原县,人口密集,交通方便,一个扶贫车间可辐射带动周边3~5个村的贫困群众就业;其次就业门槛较低。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小编织、小鞋帽、小缝纫、小电子加工等,用工要求不高,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就业。

    见效快。由于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所以发展快、成效好。目前,全县共建立扶贫车间40个,带动贫困群众1000多名,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月工资在600元以上。

    “三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新野县依托全县各类人才,实施“一线服务、结对帮扶、资金扶持”三大行动,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一线服务行动。该县在春耕春播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27名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一线,直接为群众解决生产难题130多个。在乡、村建立服务窗口15个、服务网点280个,为群众提供农业指导、政策咨询1100余人次。同时联合人社、农业等部门,分批次开展培训34期,培训贫困群众2700余人次。

    人才结对帮扶行动。该县按照“基地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推行科技人才包乡联村责任制,将县乡科技人才、村致富带头人与产业贫困户,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形式结对帮扶,目前,全县共结成“穷亲”帮扶对子3062对。

    人才资金扶持行动。该县依托农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专项扶持资金等多种渠道,跟进落实资金800万元,推行“人才+产业”、“人才+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各类致富产业,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至目前,全县共建立花生、有机蔬菜、大白桃、小黄梨等产业基地13个、扶贫车间3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17个,为全县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挑起致富“大梁”

    芦海旗是新野县沙堰镇翟庄村的一名贫困对象。最近,他足不出村,在附近的云农场扶贫车间里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芦海旗告诉记者:“在车间一天能剥五六百斤葱,一天就能挣六七十块钱,厂里照顾我是贫困户,一斤还能多拿两分钱,加上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位,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对脱贫是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新野县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平原农业县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新野县委书记燕峰说:“产业扶贫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脱贫之策。发展一个好的扶贫产业,就等于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我们充分发挥新野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优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四个三”的产业扶贫新机制。”

    壮大三大特色产业。新野现代农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常年种植蔬菜30多万亩,花生40多万亩,肉牛存栏10万头左右。该县立足三大富农产业,通过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有6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建立了107个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了对所有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

    推行三种扶贫模式。新野县大力推行“龙头企业+金融+党支部+贫困户”、“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金+基地+党支部+贫困户”和“互联网+现代农业+党支部+贫困户”三种模式,确保贫困户切实做到增收脱贫。例如,该县充分发挥科尔沁牛业公司龙头带动作用,采取“龙头企业+金融+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运用金融扶贫政策,带动收入。目前,共带动肉牛园区周边歪子、上庄、沙堰等乡镇10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建立三种帮扶机制。新野县建立了自主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和全托管型三种帮扶机制。对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市场服务等,政府提供贴息贷款、产业扶贫基金等政策支持,帮助贫困群众自主经营致富增收;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贫困群众,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所得经营收益全部归贫困户;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耕地进行全托管,年底通过收益分配致富增收。

    明确三方扶贫责任。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新野县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奖励约束机制,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贫动力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村党支部做纽带,谋划确立扶贫产业,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具体负责产业发展和带贫任务落实。

    新野县汉城街道:党群心连心 结对帮扶贫困户演绎鱼水深情

    “你看我现在能做饭了,还能自己走路。”10月10日中午,正在家里做饭的汉城街道南张营一组居民韩风敏高兴地向正在社区走访贫困户的扶贫干部说。

    韩风敏老人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2016年被街道认定为贫困户,老人的痛苦引起了居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从县医院到居委诊所,居委领导不辞辛劳地为老人寻医问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使卧床多年的韩风敏老人丢掉拐杖,能下床自由活动了。

    眼下,在汉城街道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该街道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做人民群众贴心人”活动,通过与困难群众结亲戚,做到与困难群众心连心。街道居委小组三级党员干部主动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着力解决困难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就业等具体问题。街道各职能部门还根据部门特点和行业特色,结合实际,找准结合点,采取了“走基层听民声”、“办实事解难题”、“送良策促发展",以及“一月一主题”、“千名干部进千村联万户”等务实有效的措施。

    据了解,目前,汉城街道全体党员干部已联系村组36个,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60多个,发放贴心卡5000多张,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90多个。

    新野县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近日,新野县沙堰镇车湾村对评选出的“文明卫生家庭”代表进行颁奖。“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只是车湾村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村对村内整体环境进行美化、亮化,投放100多个垃圾箱,配备垃圾车,清理村内陈年垃圾等,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巩固提升共建美丽乡村成果。

    “农村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乡风民俗的反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根治“脏、乱、差”顽疾的关键。”新野县委书记燕峰这样说道。

    新野县着力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出台方案,建立专班,为各乡镇扎实有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供方法,明确方向。该县根据实际需要,在每个村规划建设1-3个垃圾收集点,按照小规模、多布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废弃坑塘等,由乡镇负责选址、建设,县城管局负责规划设计和工作指导,加强村垃圾收集点建设。同时由县城管局统一采购,每3户配备一个垃圾桶,每名保洁员配备一辆人力三轮车,每个村配备一辆环卫电动压缩车。此外,每个乡镇建设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

    同时,还建立了领导亲自抓、部门齐参与、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专班专人定期考核评比,结果公开公示,形成了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机制,农民群众对环境卫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新野县沙堰镇:

    村头的健康扶贫大喇叭又响起来了

    “广大村民朋友们,今天上午县里的医生来我村免费给大家体检和义诊了,请老少爷们准时到村部参加了。”这是新野县沙堰镇车湾村的健康扶贫大喇叭在广播。

    “如今,在新野县沙堰镇李庄、车湾、叶桥、拐里四个贫困村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卫生所设立了村医广播站,每天播放健康扶贫有关政策和健康知识。”乡党委副书记赵艳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沙堰镇党委政府与县卫计委、县社保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积极进行对接,以“健康扶贫”助力“精准扶贫”。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健康扶贫领导小组,确保工作落实。

    乡卫生院主动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抽调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及公卫人员分成四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划片包村,进村入户免费体检,逐户签约,宣讲健康扶贫政策和健康知识,筛查出慢性疾病群并进行管理,不定时随访、随诊,同时留下团队服务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联系咨询。

    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689户、1395人,覆盖率100%;免费健康体检600余人次、发放小药箱871个、送药1376人次,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住院896人次,门诊慢性病2669人次。

    “通过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有效缓解了辖区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群众满意度大幅上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乡卫生院院长张雅凌说。

    新野县上港乡:

    弘扬德孝助脱贫

    近日,在新野县上港乡赵岗村,一场孝心饺子宴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上港乡机关、卫生院以及文府高中的志愿者队伍、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加活动,为村里肢体残疾的贫困户送来了轮椅、坐便椅等爱心器材,与老人们聊天谈心,动手包爱心饺子,分享美食,现场其乐融融。

    活动现场,上港乡卫生院专门从县医院邀请4位医疗专家,加上乡卫生院的16位医护人员,组成了医疗扶贫爱心队,无偿为老人们义诊。

    为了打消贫困群体的“等靠要”思想,上港乡还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径,设立扶贫“德孝墓金”。今年以来,该县共募捐善款33万余元,将筹集到的全部善款用于该乡的精神扶贫建设工作,积极弘扬德孝文化。

    近年来,新野县上港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扶贫先扶志,通过“精神脱贫”引领“物质脱贫”,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看到有些贫困户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我们也只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者不再无助,通过扶贫先扶志改善他们当前的困境,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该乡党委书记朱永胜如是说。

    新野县王庄镇:

    野生中草药 脱贫好良方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位于新野县王庄镇的华显药材加工合作社瞄准本地野生中草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带动中草药收购、加工遍地开花,开创“小步快跑”致富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奉献力量。

    近日,记者在合作社内看见,满载旱莲草、决明子、益母草、黄蒿、构树皮、老婆枝、知了壳的摩托车、农用车络绎不绝,现场称重、付款,车间内,生产线快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收购、加工中草药二十多年了,中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巧借东风,如今是购销两不愁。”企业创始人乔华显对记者说。在中草药种植、收购、加工各环节“一路小跑”,年购销量从几十吨增至去年的1000多吨,企业资产一路攀升。

    眼下,正是旱莲草品质最好的季节,企业敞开收购,每斤旱莲草1.6元,对准贫困户收购1.8元,每斤多出2毛钱。“野草也能卖钱了!”该镇乔湾村11组村民贫困户袁大莲卖掉34公斤旱莲草后喜笑颜开:“只要天不下雨,我们就采集野生旱莲草,晒干了拉到这里卖。”

    千家万户的旱莲草送过来,在合作社仓库堆成山,负责收货的乔国旗说:“每天都要付出几万块。最多的一天支付5万多块,收购13000多斤。”

    “种草药,脱贫摘帽有信心。在合作社从事药材收购、粉碎、打捆、包装等工作,一天能收入70元呢!一年下来,劳务收入20000多元没有问题。”该镇乔湾村11组村民贫困户袁大莲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这是精准扶贫带来的新气象。

    “在扶贫的大潮中,王庄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镇区野生中草药收购的产业优势,变废为宝,利用农户闲余时间增加副业收入,带动本镇及周边六百多户参与,建成两个扶贫车间,分别与全镇238户贫困户签订药草收购协议,开展采集培训,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已分片对全镇贫困户开展了13期培训,已有30多户贫困户由农民转身为车间工人,实现了可持续增收。”该镇党委书记赵国臣告诉记者。

    这个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真好

    “我腿有残疾,不方便走路,这个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真好,我在这里上班,每月能挣1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娃还可以南阳上中专,相信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这是新野县上庄乡邓庄村10组42岁残疾贫困户王洪彦见到记者时发自内心的话。

    在相互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王洪彦是上庄乡邓庄村10组低保贫困户,两岁时因病落下小儿麻痹后遗症,无法干重活,出行需拄双拐,儿子今年18岁。2014年,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面对家庭骤然突变她不知所措,乡、村二级政府对她很关爱,逢年过节都对她慰问帮扶。

    王洪彦不愿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决心通过双手勤劳致富,但行动不便,无致富门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邓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一行在走访中了解实情后,将她家纳入贫困户,经常到家里看望慰问,亲切交流,详细询问生活、健康等情况,并送上表达政府关爱的大衣、被子、米、面、油、茶瓶等生活用品。2017年9月,经市派驻邓庄村第一书记王冠的热心介绍,她在外打零工的儿子梁少秋和邻居贫困户归彩云家的孩子到南阳农校上中专,免费学习技能。

    上庄乡邓庄村娜英服饰扶贫车间建成后,邓庄脱贫攻坚责任组积极联系身残志坚的王洪彦到扶贫车间干活,王洪彦凭借娴熟的手艺很快适应车间的工作,每月收入增加1000多元,一系列帮扶关爱让她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直面困难坚强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车间用工上,针对贫困户劳动力不同,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车间接纳贫困群众就业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志智’双扶,按工作量发放劳动补贴,切实提升贫困户劳动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该乡主管扶贫的副乡长张明浪说。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