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中外筹办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三所”改建黄河大学

来源: 2018-08-14 09:15:27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袁伟平/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片统筹

    1984年4月20日,一场由河南企业和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外酒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四百多名中外嘉宾出席了酒会,其中就有当时的全国文联副主席艾青、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日本驻华大使馆参赞大日向宽亩等。畅饮美酒后,大日向宽亩频频点赞:杜康可以与茅台媲美!

    那一年,伊川杜康酒还荣获了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然而,荣光之下,却埋伏着致命的隐患。在多家政府部门的协调下,1983年注册商标时,三家杜康酒厂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伊川酒厂注册“杜康”商标,允许汝阳杜康、白水杜康两家共同、无偿使用。

    10年后,“杜康”商标进入续展期,就此拉开了“杜康”商标之争的序幕,至今不休。2018年4月16日,洛阳杜康诉陕西白水杜康商标侵权一案,河南省高院最终判决白水杜康赔偿洛阳杜康1500万元,并判决其停止生产纠纷商标产品。随后,白水杜康方面表示,还会接着上诉。

    能解曹丞相之忧的杜康,却解不了自身之忧,曾被赞媲美茅台的杜康品牌逐渐边缘化。

    也是在1月20日,嘉陵摩托车洛阳联合体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嘉陵牌”轻型摩托此后也能在河南生产了。要知道,“嘉陵”是中国第一款民用摩托车,长达十余年产销量一直居行业第一。那个时候谁家有辆嘉陵CJ70摩托车,跟现在有辆宝马奔驰差不多。

    因创新而成功,因守旧而衰败。嘉陵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达顶峰后快速跌落,到2015年末,净资产余额仅不到800万元,要知道,它最辉煌时的品牌价值可是高达80亿元人民币。

    1984年,很多人叫火柴还是叫“洋火”。在安阳,当时有一家全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企业,生产的“工农牌”安全火柴供不应求。这家企业,就是安阳火柴厂。

    后来厂里的老干部回忆当年的盛况说:“有一年厂里为照顾职工,过年前给每人发了两箱火柴,没等我带回家,半路上就被亲戚朋友‘瓜分’完了。”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末,火柴市场头也不回地走向萎缩。如今,曾经不可或缺的“工农牌”火柴早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火柴的故事里,怎能没有香烟?

    1984年的春节,南阳卷烟厂上下喜笑颜开,上一年该厂生产香烟20多万箱,利润创了烟厂的历史最高水平。谁能想到,在上一年的3月份之前,厂里的领导还为产品滞销愁眉苦脸?而为厂子带来改变的,是他们开发的新产品,1毛钱一包、带锡纸的“茅庐”牌香烟,在农村市场大受欢迎。

    那个年代,受到烟民欢迎的不只有“茅庐”,还有经典的“大前门”,俗称老黄皮的 “老许昌”,风靡一时的“彩蝶”……

    如今,这些河南香烟的老牌子早已烟消云散,和“洋火”一起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1984年,西流湖附近还是一片荒地,那里是郑州的西边界;而郑州的东边界,当时还没超过未来路,再往东走几公里,就到了老机场,游客和市民花上10块钱,就能坐着小飞机在空中看一看郑州。

    沧海桑田,无须千年。仅仅过去30多年,郑州市的面积已扩大了好几倍。当年的老机场成了今天的如意湖。

    在郑州市文化路北段,一片红墙围着的建筑群,就见证了这样的巨变。这片建筑群,就是黄河迎宾馆,又称“三所”。

    当时的“三所”,距离郑州北边界足有10公里远。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多数郑州人心里,那里都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当然,如今的“三所”,早已揭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北区市民假日里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只是,有多少人还记得,这里曾经坐落过中国第一所与国外合办的现代化大学?

    1984年4月1日,美籍华人教育家程君复博士与河南省政府签订备忘录,筹建黄河大学。程君复等华裔组成海外筹委会,负责筹集资金、聘请教授等工作。省里组成由省长何竹康牵头的国内筹委会,并决定将占地1200余亩的省委第三招待所辟为校址。

    一年后,黄河大学正式成立,不设党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任校长是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秦元勋。甚至美国的电视台也把它列为年度重大新闻。到当年8月,应聘在黄河大学执教的名教授、博士已有120多人,其中54人来自国外。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体制的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秦元勋离校后,人才流失严重,仅仅开办6年便整体合并到了郑州大学。

    在黄河大学筹建备忘录签订6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35周年华诞。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几个北京大学学子在游行队伍里毫无征兆地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条幅。事后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还为“摊上大事儿”而忐忑不安了好几天,当时他们可没有料到,这一次的随心之举,竟然成就了一个时代最为难忘的政治词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那一年夏天,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从郑州大学哲学系毕业。他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留在家乡工作,而是早早地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他要去大西北,去祖国的边疆!

    “建设大西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辈若辞,更待何人?”在流金的七月,年轻人怀着一颗滚烫的心踏上了前往新疆的道路。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1993年,才重新回到家乡工作。

    他叫周富强。2018年1月10日,郑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郑州市监察委员会主任 。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