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小卡片,大民生 | 郑州“社保卡”蝶变居民服务“一卡通”

来源:大象新闻 2022-09-01 17:37:42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大象新闻记者 付雨涵/文图

一张小小社保卡(市民卡),不仅能在人社领域实现全业务用卡,同时也可在就医购药、乘车出行、校园生活、文化旅游、待遇补贴、金融支付等方面“一卡通用”。这是9月1日上午,记者在“郑州社保卡(市民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主题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好消息。

小卡片,大民生。郑州“社保卡”蝶变居民服务“一卡通”背后,蕴含着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更体现着郑州为民服务的速度、力度和温度。

不足2年实现一卡通城、一码通用

从一张社保卡到实现“一卡通城”,郑州用时不足2年,高效推进背后满满诚意。

2020年10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民卡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年6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市民卡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郑州市市民卡建设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建立了以社保卡实体卡和社保卡电子码为载体的市民卡线上线下服务管理体系,力促智慧服务高效便民。

目前,已实现参保群众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现场实现身份核验、照片采集,社保卡(市民卡)“立等可取”,全市目前共有526个立等可取社保卡(市民卡)服务网点,社保卡(市民卡)服务网点覆盖全市所有社保经办大厅、银行服务网点、乡镇(街道)。在推进“一卡通用”方面,郑州不仅在人社领域实现“业务凭卡、缴费用卡、待遇进卡”全业务用卡,还不断拓宽社保卡(市民卡)在民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就医购药、乘车出行、校园生活、文化旅游、待遇补贴、金融支付“一卡通”。

系列活动“真金白银”惠民

一张卡,也是市民的“幸福卡”。

近一年来,依托社保卡(市民卡)金融支付功能陆续开展了“生活缴费88折”“加油满减”“一分钱乘公交”等系列优惠活动,累计交易额5378.7万元,为群众带来优惠411.6万元。

目前,郑州市社保卡(市民卡)持卡人数达1280万张(含省直持卡人),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电子社保卡签发760万张,预计年底签发量能累计达到1000万张左右。

惠民力度不减,发布会上通报称,从今年9月到明年2月,郑州市人社局联合市财政局开展“居民服务‘一卡通’美好生活伴你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的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引导促进群众“知卡、用卡、用好卡”。

比如未来将通过社保卡(市民卡)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商超为主要内容的“六进”活动,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群,提供“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送普惠”等服务。努力推进郑州社保卡(市民卡)的普及应用,使社保卡(市民卡)居民“一卡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20个补贴项目可通过一卡发放

一张卡,也是承载政府服务的“民生卡”。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已有120个补贴项目可通过社保卡(市民卡)发放。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奖励、博士后生活补贴、安家补贴、学历人才生活补贴等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支持政策,可以通过“郑好办”APP“人才工作一件事”专区办理。在人才补贴申领过程中,社保卡(市民卡)是核心载体。

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今,学历人才生活补贴已通过社保卡(市民卡)发放生活补贴197万人次、18.2亿元,惠及12.4万名学历人才。

此外,通过社保卡(市民卡)金融账户发放的补贴项目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就业补助等120个项目。

握在掌心的社保卡,优化升级后,已由人社部门的“行业卡”变为“政府卡”“民生卡”“金融卡”等集一身的“市民卡”。高效便民惠民背后,也是郑州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创新举措,我们期待,未来市民卡能在智慧城市领域有更多应用场景,持续推动市民卡在政务及民生领域实现全服务链条和全生命周期使用,使市民卡真正成为管用、好用、惠民、便民的民生卡。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