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一众新农人的底气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6-09 05:14:28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编者按

    麦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正在颗粒归仓。当前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麦收过半,大规模麦收已越过黄河,一路向北渐次挥镰,河南夏粮丰收在望。手中有粮,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沉稳、更有底气。经历暴雨和疫情,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这是河南对全国大局的重要贡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大象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解读粮安天下的中原担当。今日刊发第三篇。

    6月7日,河南夏收已近九成。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消息显示,截至7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7310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6%。

    曾几何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然而,如今的中原大地,活跃着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90后”新农人的身影。这样的变化背后,究竟原因何在?又是什么,让年轻人重新爱上了种地?□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宋迎迎

    从先种再收到先“收”再种 更像工业的订单式农业

    “现在忙得连接电话时间也没有。”6月6日,气温超过35℃,农人们依然忙得热火朝天。面对电话另一端的亲友,新蔡县种粮大户姜明阳连说抱歉。

    姜明阳的500亩麦田种的是高筋小麦,今年收成不错,“每亩能收1200斤左右”。丰收的数字总是让人欣喜。而这一切,原本并不在这位“90后”的人生规划内。

    2015年,刚刚退伍的姜明阳回到老家驻马店新蔡,开起了拉面馆。在进货过程中,他发现店里需要的高筋面粉价格比普通面粉贵了不少,于是便试种了50多亩高筋小麦。“没想到每斤比普通小麦贵2毛钱。”

    尝到甜头后,姜明阳流转了500亩地,开始专心种地。“每年50多万斤收成卖给面粉厂,净利润超过30万。”

    看到“90后”种小麦赚了钱,越来越多的乡亲也开始种起了高筋小麦。2019年,姜明阳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成为带动100多农户致富的合作社负责人。

    从“种粮大户”到“致富带头人”,姜明阳的法宝便是“订单式农业”。“我们和企业预先签订协议,按需种植高筋小麦,等到收获后直接送到粮食加工企业,不仅省心省力,也大大提升了小麦的附加值。”

    如今,姜明阳手中握有每年500万斤的粮油订单,成了大伙眼中的“能人”。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总是先种再收,而现在则是先“收”再种。正是这种次序上的变化,让农业有了工业的影子,也让不少年轻人有了投身农业的意愿与底气。

    无人机洒农药、手机遥控喷灌……高标准农田里种地很“科幻”

    与“90后”姜明阳不同,“80后”小伙王雷返乡种地则直奔主题。2018年,已在深圳工作多年、拿着20多万年薪的他放弃国企“铁饭碗”回到老家郸城,开始了自己的农人生涯。

    “老一辈人种地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很辛苦,但收益很低。”王雷说,选择回乡种地,就是希望用年轻一代人的想法、观念加上现代科技,改变这种传统。

    种地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其实并不容易。回乡第一年,100多万本金就赔掉一多半。“主要是没有经验。”王雷说。在县农业部门和专家指导下,他将流转的1600多亩地种上了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在科学种植和悉心照料下,实现了丰收。

    刚刚稳定了效益,王雷又做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把花生红薯改为种植小麦。要知道,经济作物比小麦收益高不少,显然,这是一个不怎么划算的“买卖”。

    王雷告诉记者,之所以改种小麦,一方面缘于投身农业的情怀与初衷:“都说河南是粮仓,要抓好粮食安全,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肯定要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因为小麦种植的前景好。

    郸城是全国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小麦病虫害无人机统防统治达90%以上。在王雷的麦田里,浇水通过手机遥控,喷洒农药有无人机编队“帮忙”,通过遍布田间地头的监测站,在手机上就可以掌握墒情。

    “以前500亩地要用10台柴油机抽水,浇地要一个多星期,现在用自动化喷灌设备只需一天;以前浇一亩地成本40多元,现在只需10块钱。”王雷算了这样一笔账:1600亩地,除去各种成本,每亩净收益800元左右。

    可以说,正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让“80后”看到了种地的魅力。王雷告诉记者,在他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带着新想法、新模式投身种地,与老一辈相比,他们更像是在创业。

    50亩“不赚钱”、3000亩“不愁赚钱”

    抗风险的土地流转让农民有了底气

    “这是水灾过后的第一次收麦,大伙种粮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提起今年的夏粮丰收,豫北浚县的种粮大户周位起这样对记者形容。

    周位起是浚县伟一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一名“70后”。2003年,在乡政府招商办上班的他主动辞去公职,选择回乡当一名种地的农人。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孩子,为何重新回去种地?很多人对此都不理解。周位起解释说,自己是学农出身,见不得土地荒着。

    “当时大家都说种地不赚钱,不如上外面打工。因此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抱着让土地生“金”的想法,他卖掉了房子,在老家西湖村租了50亩地,专种小麦。

    通过土地流转和不断繁育良种,周位起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也不断提高。如今,曾经的50亩地已经增加到3000亩,他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在土地流转的同时,周位起还在自己的3000亩地进行小麦育种,提供给种地大户、家庭农场和外地市场。他表示,过去说种地赚不到钱,一是规模小,二是靠经验不靠科学。而现在种地,动辄流转几百上千亩地,通过科学育种、科学管理、订单式生产,能够产生媲美工业生产的效益。

    “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大。以前大家看不起种地的人,而现在动辄上千亩地,只要见识过土地流转,谁都说种地是个伟大的职业。”周位起说。

    从新农人到高素质农民

    河南正打造扛稳粮食重任中坚力量

    “三夏”时节,说起河南的粮食生产,人们常常会拿出这样一组数字:

    2017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跃上1300亿斤台阶并保持至今。其中,小麦产量更是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不仅满足了自身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多亿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民间传言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90后”坚守农田,并且爱上了种地。这一切,都得益于不断向好的农业前景和泥土中所孕育的家国情怀。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对记者表示,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逐渐告别牛拉人耕的时代。数字农业、直播带货、智能机械化生产等新模式、新方式,吸引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活跃在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成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与老一辈的农民相比,这些投身农业的‘70后’、‘80后’、‘90后’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称之为高素质农民。”张道明表示,高素质农民群体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情怀、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如今,我省正按照“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的要求,在全方位、系统化培育的基础上,让手持技能证书的新一代农民真正成为高素质、职业化的新农人,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提供人才保障。

    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已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31万人。拿起增收致富“金扁担”的高素质农民,不仅回答了“谁在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疑问,也在成为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中坚力量。

    ■新闻多看点

    “麦霸”交卷了!

    中原粮仓迎来丰收时刻

    6月,河南再次迎来小麦丰收,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正颗粒归仓。

    今年是灾后第一个夏收,曾经的一片汪洋,如今已是遍地金黄。这背后,是河南人为了多种粮、种好粮的努力。

 

    6月3日,周口市扶沟县的“00后”麦客刘家骏(左)和村民沟通收割机检修进展  新华社图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