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初次见面如外婆般亲切

来源: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06-06 05:29:16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本期撰稿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苍天呜咽,大地含悲,山河共泣,亲朋落泪。

    6月4日上午,国宝级豫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青岛举行。岛城小雨淅淅沥沥,绵延不绝,就连晴朗多日的省会郑州、古都洛阳也在早晨雨落,似乎诉说着人们无尽的悲伤与哀痛和万般的不舍与思念。

    作为中国戏曲舞台生涯最长的艺术大家,马金凤先生于5月29日在山东青岛去世,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在无限缅怀老人家的同时,过去十七年中采访她的经历,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为她拍摄的一帧帧照片,愈发清晰。

    ??崇拜

    2005年,我开始从事文化新闻采访,得以和戏剧大家接触,马金凤先生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马金凤先生,虽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经常出现在省会郑州的舞台上、各种演出活动中以及重要会议现场。

    最初见到她,只是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远远观望,心里写满了“崇拜”二字。毕竟,我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欣赏她演绎的“穆桂英”。

    众所周知,马金凤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担纲主角,34岁带团扎根河洛沃土,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马金凤先生是中国豫剧的见证者、践行者、推动者,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豫剧艺术的一座丰碑。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深深印刻在几代人的心中,成为豫剧艺术的不朽经典。

    因此,当偶像级别的大师出现在我的眼前,内心是激动的、亢奋的。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大师之后,写完稿子,晚上就给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分享喜悦:今天采访,见到马金凤大师了!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每每听到这个经典唱段,总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听得多了,铭刻于心,以至于现在随时都能哼唱出来。这是熟悉她的结果,这是豫剧艺术的魅力,更是马金凤先生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精神桥梁。

    ??委托

    在不同场合见到马老,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但对她的第一次采访,是通过电话的形式。

    那是2006年8月2日,素有“曲剧皇后”之称的张新芳去世。当时,84岁的马老在青岛儿子家中度夏。

    电话拨通,表明来意,马老直截了当:“可惜了,真可惜了!她(张新芳)可是我们河南最好的曲剧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新芳在开封工作,马老在洛阳工作。因为经常参加省里的会议,两人也就认识了。她俩说得来,都觉得对方人好。

    在这次采访中,马老告诉我,她们俩真正的了解,是在1962年。“由于天天唱戏,我的嗓子出了毛病,住进了省人民医院。巧的是,张新芳也是由于嗓子出了问题,在这里住院治疗。俺俩就成病友了!”

    “那时候,俺俩天天在一起,说戏,说表演,还说了很多家长里短的事儿。那时候,住院的病人知道俺俩在这儿住院,天天都有人上门,让我们唱一段。妹子说,‘姐,咱唱吧’,于是,我们就开始为病友演唱,我唱豫剧,她唱曲剧,把病友们乐得一个劲儿鼓掌。”马老说,这段住院的日子,使她们成了要好的朋友。此后几十年两人保持着联系,还经常在舞台上见面。

    马老说,没有张新芳,就没有曲剧的今天,她为曲剧、为河南的戏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她走了,我失去了一位好妹子,心里难受得很啊!”说到这里,电话那头的马老哽咽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马老托我办件事。“我远在青岛,走动也不方便,不能参加妹子的追悼会了。我已让弟子送去了花圈,表示我的悲痛心情。另外,你们去她家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她的家人,如有什么要求,请他们及时告诉我。”

    马老是大艺术家,我就是个小记者。她的这一委托重如千钧。于是,第二天我就赶赴张新芳老师家中吊唁,并将马老的问候带给其家人。

    ??玩笑

    第一次面对面采访马老,是2007年4月6日。

    这一天,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举行。作为参会记者,我向会议主办方提出了采访马老的请求。很快,工作人员就通知我,老人家接受采访,但年事已高,一定要控制时间。

    上午的开幕大会结束后,我来到老人家的房间门口。用手轻轻一敲,只听到老人家说:“是记者吧?稍等一下!”

    门开了,身穿中式大红对襟上衣的马老师出现在面前。让我意外的是,房间里只有她一人。“马老师,就您一个人啊?”

    “别看我85岁了,但我好着呢,现在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腿不疼。”说起现状,马老对自己比较满意。

    第一次面对马老,我很激动,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马老也许感受到了我的紧张。于是,她笑着问我:“小伙子,你家是哪儿的?”简简单单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犹如外婆般亲切。

    得知我是中牟人,马老开玩笑说:中牟厉害啊,在大宋朝的时候,那可是天子脚下,穆桂英出征都要从你们那地方过!

    听了马老这句话,我们俩都哈哈大笑。

    ??愿望

    当时,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一年时间,我采访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奥运。“马老师,您对北京奥运会有啥期待?”

    “最大的愿望,就是明年到北京奥运会现场演唱,让外国人也听听咱豫剧。” 说到奥运,马老显得格外兴奋。

    随即,她放慢了语气:“这只是我的想法,现在还没有确定呢!”马老说,咱们国家举办北京奥运会,是个大喜事儿,她想带着十代穆桂英同台唱“出征”,这十代穆桂英,年龄最小的只有六七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她。

    为什么一定要是2008年?

    马老告诉我,于国家来说,2008年是奥运之年,而对于她本人而言,正好是从艺80周年。

    “要去那个地方唱戏,肯定不容易,如果去不成,也没啥!”马老笑着说,为了弘扬豫剧,为了宣传河南的优秀文化,她时刻准备着。

    当时,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马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马老对我说,她永远不提“退休”俩字,“我的身体好,我就一直唱下去;真是不能唱了,我还可以教;如果不能教了,我还可以说戏嘛!我要把老一辈留下来的财富和戏德,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好好地继承下去。”

    “很多人都有关门弟子,我永远不关门,也没有关门弟子,我的大门永远敞开着,想学戏的人,啥时候来我就啥时候教!”马老这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后来,马老又收过很多次徒弟。当然,最让我难忘的,应该是2012年2月7日晚,由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主办,河南电视台承办的《薪火相传梨园情——2012年河南省地方戏曲拜师盛典晚会》,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厅隆重举行,包括马老在内的13位艺术大家现场收徒37名,中原戏曲传承后继有人。

    ??平静

    马老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是艺术生命最长久的艺术家。

    大多数时候,马老都是走上舞台为别人表演,而在2012年9月28日,马金凤走上第二届中国豫剧节闭幕式的舞台,接受组委会授予她的“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来自台湾的83岁的张岫云。

    马老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马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挂帅,这一年,她演绎着九十登台的梨园神话。

    人们说,她是不老仙。

    而2013年6月23日晚上,她则走上河南卫视《梨园春》特别节目——“庆龄枫叶奖”颁奖晚会的舞台,再一次接受颁奖。 这一天,91岁高龄的马老和同样年过九旬的一代国画大师刘石平,共同获得“庆龄枫叶奖”。各界名家云集,纷纷道贺。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为马老献上了戏歌《牡丹之歌》,京剧名家梅葆玖、尚长荣,著名剧作家闫肃,名嘴杨澜、朱军以及王立群、于丹、姜昆等文化界人士还通过短片忆往昔,讲述与马金凤大师的故事,并送上衷心的祝福。

    站在舞台上为人民表演,她慷慨激昂。走上舞台接受荣誉,她如湖水般平静。

    “我就是一名演员,为人民唱好戏是我的天职。”当晚马老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下转A07版)

    记者梁新慧2007年4月6日采访马金凤后合影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沈翔 摄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