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今天做核检这些问题你要知道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11-11 07:43:29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截至11月10日18时,本轮疫情累计发现郑州市本土病例50例,其中确诊病例45例(轻型35例、普通型10例、重症0例、危重症0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11月10日晚,郑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二十三场发布会。

    郑州本轮疫情整体传播风险可控,将持续严守校园安全,针对今日在郑州8区县(市)启动的第2轮全员核酸检测,郑州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就市民关注问题作了解答。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宋迎迎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韶卿

    郑州本轮疫情累计发现本土病例50例,集中隔离1.18万人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郑州昨日日新增本土病例8例(其中4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无症状感染者3例。截至11月10日18时,本轮疫情累计发现郑州市本土病例50例,其中确诊病例45例(轻型35例、普通型10例、重症0例、危重症0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

    据介绍,郑州市按照“四集中”要求,第一时间将感染者“点对点”转运至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抽调省市重症、呼吸、感染、儿科等专业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对患者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精准救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针对本次疫情儿童患者较多情况,增派经验丰富的儿科专科医护人员及专家参与救治,采取多种方式对年幼病患进行心理抚慰,全力守护幼儿患者身心健康。

    目前,郑州已累计排查密接1467人、次密接7905人,对76万名与感染者轨迹重合人员和4万名近期从疫情关联区域返郑人员发送风险提示。及时向外地发送协查信息1939人次,严防风险溢出、扩散蔓延。

    按照“逢阳必报、即报即隔、应隔尽隔”要求,集中隔离1.18万人,居家隔离12.6万人。对集中隔离学生,安排家长陪同隔离,提供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组建由院感专家、营养专家组成的巡回督导组,对集中隔离点开展不间断巡回检查;为每个隔离点配备1名心理医生,设置心理咨询热线;由市中医院成立2个中医药专家组,指导各隔离点服用预防性中药汤剂。对居家隔离人员,由社区服务上门,代购生活物资和药品;对封控、管控区加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保障、垃圾清运和防疫消杀。

    本轮疫情整体传播风险可控,郑州市将持续严守校园安全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共有7个中风险地区(荥阳市5个、金水区1个、新密市1个)、2个封控区、3个管控区。本轮疫情,从感染者流调情况来看,主要有家庭传播和学校传播2条传播链,传播链条较为清晰。

    从核酸检测结果来看,新增病例均通过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和重点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发现,除在4日对荥阳市贾峪镇第2轮全员核酸检测中筛查出的阳性病例外,其余感染者均为隔离管控人员,传播范围相对明确,整体传播风险在可控范围。

    此外,据介绍,郑州市将持续严守校园安全,落实“一校一院”指导机制,持续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全面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在暂停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的同时,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

    郑州市持续推进疫苗接种。11月1日起,郑州市启动全市3~11岁人群152.96万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采取“固定接种门诊为主+临时接种点辅助”方式,共安排288家固定接种点和58家临时接种点,积极推进3~11岁人群疫苗接种工作。截至11月9日24时,全市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2101.63万剂次,其中第1剂1049.10万剂次,第2剂961.31万剂次,第3剂49.73万剂次,加强针41.49万剂次,加强针接种完成率66.45%。3~11岁目标人群累计接种第1剂44.77万人,接种完成率29.27%。在“知情、自愿、同意”的原则下,确保12月底前完成全程安全接种。

    对于尚未接种疫苗的适龄人群、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需要接种加强针的人群,尽早主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早日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健康码变黄、变红,这样做可以变为绿码

    郑州市健康码什么情况下会变黄、变红也是很多人最为关注的问题,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市健康码变红或变黄主要为有外地或本地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近期入境、重点区域驻留史或确诊病例的密接、次密接等多种情况,大数据综合分析研判疫情防控风险等级分别赋予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颜色健康码。同时,对于部分重点人员逾期未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也将被变更为红码或黄码。

    那么,什么情况下健康码会变为绿码?变码的途径是什么?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因为激活红码或者黄码的原因各不相同,当市民发现自己健康码是红码或黄码时,应主动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备,配合落实信息排查、医学观察、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措施。完成相关措施规定的要求后,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码转码。

    郑州8区县(市)今天将启动第2轮全员核酸检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郑州市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3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启动了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多轮次核酸检测工作。

    本轮疫情具有传播链条多、速度快的特征,并叠加冬季气候因素,形势复杂,为了保证“圈住封死”感染源,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郑州市于11月8日发布了第46号通告,启动了部分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全市统筹调度人员、物资、检测机构等,迅速打响了核酸检测“阻击战”。

    在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下,11月8日24时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全部结束,共检测698万余人次,11月9日13时,全部检测完毕,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目前,郑州市检出的阳性病例全部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集中医学观察人员。

    为进一步圈住封死疫情,昨日中午,“郑州发布”公众号又发布了第47号通告,将在11月11日9时开展郑州市金水区等8区县(市)全员核酸检测,以确保彻底排查潜在人群感染者,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针对即将举行的核酸检测,发布会上,郑州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就市民关注问题作了解答。

    1.居住地在此次检测区域外,工作单位在检测区域内,是否需要做核酸检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需要,工作单位在检测区域内的,都需要做核酸检测。

    2.居住地和单位都在检测区域内,是否可以选择社区或工作单位附近的检测点做检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居民在居住地和工作地做核酸检测都可以。

    3.户口所在地在检测区域内,近段时间长期在外地工作,是否需要在工作所在地做核酸检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不做,但要遵守工作地疫情防控规定。

    4.第47号通告中说道:“以本通告发布时间为准,24小时内已完成核酸检测的,可不参加本次全员核酸检测,须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那么,这个时间怎么界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第47号通告于2021年11月10日下午1点发布,在这个时间点之前的24小时到11月11日上午9点这段时间内做过的核酸检测都有效。

    进出郑州需要这些证明

    目前,进出郑州需要哪些证明?发布会上,相关人员进行了分类解答。

    省外人员进入郑州需要什么证明?根据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42号通告要求:11月5日零时起,从省外入郑、返郑人员到达新郑机场、高铁东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枢纽,须持有健康码绿码、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无有效证明人员应在各交通枢纽设置的临时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后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以入郑,检测结果明确前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集性活动,不前往人员密集型场所,待核酸检测确认阴性后方可正常活动。省外来郑入住宾馆酒店或参加聚集性活动人员,须持有健康码绿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省内其他城市人员进入郑州需要什么证明?河南省内其他城市来返郑人员,有近28日内境外旅居史或近14日内国内疫情风险地区旅居史的,需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落实相关健康管理措施。除上述人员之外的省内其他城市来返郑人员,持有健康码绿码且体温正常的,无须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郑州市民外出需要什么证明?目前郑州封控区、管控区、中高风险地区全封闭管理,中高风险地区或封控区内全体人员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措施;管控区内全体人员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理措施。荥阳市辖区内人员非必要不离荥,确需离荥的,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郑州市内除上述地区外的其他地区人员,健康码为绿码且体温正常,可以离郑,无需核酸检测证明或健康证明。但因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同,建议出行到外地的朋友提前向目的地疫情防控部门咨询相关防控政策。

    此外,据介绍,近期因周口发生疫情,已停发所有郑州周口之间往返客运班车,已预售票的旅客实行全额免费退票,同时所有发往周口地区的客运包车和旅游客车已经按要求全部停运。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