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生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韧性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 城市要更有“韧性”不能“任性”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9-30 07:17:57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一场疫情、一场暴雨,将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推上考场,“韧性城市”成为高频热词。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都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其中之一便是建设韧性城市。在相关专家看来,韧性城市的建设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城市发展的必选项,也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风险可能发生时,让城市有能力承受冲击,并且能够快速应对、快速修复、快速还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生产生活有序。韧性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到底有哪些不同?在建设中除需要“硬支撑”外,还需要怎样的“软实力”呢?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米方杰

    城市需要有“韧性” 能够应对极端天气等风险

    “‘韧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词,是近两年城镇化建设中常出现的一个热词,”对于韧性城市,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夏保林表示,通俗地说就像一根皮绳,在外力下既能拉长也能收紧,最终还能自动恢复原状。而韧性城市建设,就是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城市遇到极端天气及疫情等各种风险时,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减轻损失,并且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还能合理及时地调配各种资源,快速恢复正常运转,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个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看来,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应对极端天气等风险,同时也是应对各种城市病的需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各种各样的“城市病”纷至沓来,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成长的烦恼”,其中既包括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慢性病”,也包括一些“急性病”,比如洪涝、疫情、地震等,而应对这些城市病,便需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建设‘韧性城市’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提的概念,加快韧性城市建设能有效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夯实城市里子,更加强城市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郭一飞教授一直在关注韧性城市建设,在他看来,韧性城市具有坚固性、可恢复性、冗余性、智慧性和适应性等五个特性。其中坚固性是指城市抵抗灾害,减轻由灾害导致的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员、物质等多方面的损失。而可恢复性是指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城市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智慧性则是指有基本的救灾资源储备以及能够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决策,最大化资源效益。

    河南已进入城市型社会 城市不仅要宜居更要安全

    疫情和暴雨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平日里不被留意的城市问题,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生活的城市还存在短板和弱项,需要填补与提升。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选项。”夏保林表示,近些年河南城镇化快速推进,实现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重大转变。“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一个阶段我们的城镇化发展是有缺失,过于注重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现在我们提出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在夏保林看来,此前我们的城镇化是扩张性的城镇化,现在则要转入内涵式发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这便需要推进韧性城市的建设。“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发展的质量,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安全”。

    对此,王新涛也很是认同,他表示,河南已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发展形态,越来越多的人口会聚集在城市,我们的城市建设要更加宜居,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宜居需要“安全”来保障。此外,城市还要更加健康,这对河南的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城市韧性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立伟表示,韧性城市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文明建设,而今年恶劣天气突袭,导致多地区受灾,经济损失数目惊人,对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韧性城市建设是市民非常期待和盼望的“保护屏障”。

    此外,在郭一飞看来,韧性城市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可持续网络,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

    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有区别 两者需同步推进建设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暴雨发生城市内涝,难承汛情之重的“海绵城市”遭受了不少的质疑。

    “这其实是一些人误解了海绵城市的内涵,”郭一飞表示,海绵城市是指我们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能够有“弹性”,下雨时城市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在夏保林看来,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是面向不同场景的,海绵城市面向平时,而韧性城市建设则是面向极端天气等风险的。“以降雨来说,北方城市平常普遍降雨较少,建设海绵城市便有利于把水留下来。但遇到极端降雨天气,靠海绵城市是不够的,便需要韧性城市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夏保林同时表示,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都是很好的城市的发展理念,海绵城市不排斥韧性城市,韧性城市也不等同于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不是海绵城市的升级,但却和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夏保林说,海绵城市建设好了,便能为韧性城市建设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不能因为遇到过暴雨城市出现了内涝,就把雨水全部排出去,日常还需要做好蓄水,还是要想法把水留下来。”

    “相对来说,海绵城市的内涵要更小一些,更加体现的是一个专项。而韧性城市的范畴是更广的,并且系统的协同性要更强。”王新涛表示,韧性城市的理念其实就是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发展。张立伟同样认为,韧性城市不是对海绵城市的升级,而是一种互补,是对城市建立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防护,对城市和谐、文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韧性城市建设除了“硬支撑”外 还需要“软实力”

    “城市韧性是一个涵盖众多学科的庞大系统,涉及水、能源、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以及交通等领域的子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郭一飞等多个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出,韧性城市建设除了“硬支撑”外,还需要“软实力”。

    在韧性城市建设的“硬支撑”方面,夏保林认为应该包括建立避险场所、提高相关基础设施的标准,并建立救灾通道等。“虽然韧性城市建设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技术标准,但国家对城市建设中防灾减灾方面都是有一定标准的,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强化。”

    除了“硬支撑”外,夏保林表示“软实力”同样很重要,“首先是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个是必须加强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韧性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运营好‘智慧系统’,这是一项重要的软支撑”。

    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王新涛同样提出了要重视数字化,“我们要增加对各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既要防止错过一些风险,又要防止夸大风险。同时,预案有了还要提高预警,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法,设置风险评估的指数或者模块,达到相关指数时,能及时进行预警。再有就是应对,不仅相关硬件设施要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应急指挥中心、必要的物资储备等,更要在风险发生时,能有一个一声令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够动员起来的机制。”

    王新涛表示,韧性城市建设是方方面面的、立体化的应对风险。“民众日常识别灾害、应对灾害、避险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同样很重要,这也是急需要强化和补上的一堂课”。

    城市也要一年一“体检” 查出病症更要开出良方

    “省级层面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统筹推进全省韧性城市建设。”夏保林建议,今后各地在做城市规划时,要把韧性城市建设纳入进去,“这对各地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更长远的眼光,更高的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在韧性城市建设中要做好统筹,不仅是城市的‘内循环’,还要结合区域的‘大循环’, 科学布局用地及功能结构。不能只看一时一地,还要兼顾区域和长远。”

    建设好韧性城市,夏保林同时表示,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城市要实现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也要现代化,不仅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要推进,管理等软实力也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强,要和城市治理结合起来”。

    此外,夏保林特别提到,要为城市做好“体检”,这样才有助于查出病症开出良方。他建议将城市体检作为一种制度,全省实施。“做好城市体检,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体检不仅包括对于相关城市建设指标的考核,更有各种设施完善程度的检查,以及城市居民满意度的调查,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补救。”

    郭一飞同样建议进行城市风险普查,建立城市风险账本。“建议应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韧性。并且,要关注城市隐蔽工程和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运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并且,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建立更包容的韧性”。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