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政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办好中医教育 是发展河南中医药之本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05-17 00:23:56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河南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和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大省。全省现有中医医疗机构5623所,其中中医医院637所;中医医师6.2万人……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在中医药大省迈向强省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做?在中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名医大家,谈看法和建议。□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董彩红 实习生 王晓娜/文图

    培养真中医,把教育落脚点放在会不会看病上来

    河南中医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医圣故里名扬海内外,中医药资源丰富。5月12日,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知名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孟长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办好中医教育是发展河南中医药之本。河南省应该提升中医药大学办学层次,加强双一流高校建设,助推河南中医教育到国家一流梯队。

    孟长海建议,高校要做好课程设计,培养真中医,把教育落脚点放在会不会看病上来,做契合百姓需要的中医教育。

    医疗机构方面,要整合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强化中医科室建设,打造中医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带动中医大学生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到基层去。

    值得补充的是,中医药文化品牌培育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孟长海表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群众的健康素养教育,向百姓普及真正的中医药知识,吸引感兴趣的群众,巩固中医铁杆粉丝力量。

    培养中医药人才,应重视中医四大经典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医生——郭宏强,他是西医博士,师从著名淋巴瘤专家林桐榆教授,却因精通中医知名。凭借着把脉问诊、药到病除的丰富经验,受到医疗同行和无数患者的认可。

    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他临危受命,被选入医院防控专家小组成员,用中医的 “辨证施治”和“一人一方”,为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筑起一道“中医”防护屏障。

    “中西贯通、博采众长”的他对河南的中医药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尤其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他从自身实践毫无保留谈起。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西医是向微观的方向发展,而中医是一个宏观概念,不仅人体是一个整体,气候、地域、四季同样也会影响人体。”郭宏强坦言,“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好病,两套理论体系是互补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郭宏强建议,在今后的教育中应重视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应该是重点研修的课程。提醒大家参阅古代名家的医论与医案,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学习人家的辨证思路与剂量的应用。

    “建议大家不要自己束缚自己,自诩为‘经方派’,而经方时方都有可取之处,融会贯通,疗效提高,治好病人最好。”郭宏强如是说,比起西医的学习,中医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更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掌握了基本的中医理论后就需要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同时反复研读经典,就能在研读与临证中提高治疗水平。

    应鼓励学院派名医大师带徒刚入学新生

    近年来,河南省内中医药人才缺失,中医药的发展成为相关行业人员关心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破题?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中医药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特聘专家,河南省级非遗“尹氏中医理气解郁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尹亚东主任中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鼓励学院派名医大师带徒刚入学新生。

    尹亚东在《传统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到,国内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教育方法西化、课程设置西化、师资教材西化、临床实习西化的情况,这种西化但美其名曰“中西并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中医人才。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尹亚东建议大力改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体制。高校中医专业应实行预科化、精品化教育,调整中医专业课程设置,大幅度增加中医专业见习、实习时间,鼓励学院派名医大师带徒刚入学新生。同时,中医药从业者应做好“中医世家”家传师承和师带徒工作,中医药院校应吸纳中医非遗或中医世家传承人进入,支持中医非遗和中医世家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技。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是培养中医人才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之一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是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总结得来的经验医学。中医的根基在于临床,灵魂在于疗效,疗效是检验中医的唯一标准,也正是因为其真实存在的疗效,才让中医药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新时代中医人”?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郑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我国已评选出三届国医大师,共90名,同时先后开展了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均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骨干力量。 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师带徒”很重要,尤其是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如何传承很关键。

    我省第一位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一生关心中医事业、重视中医传承,退休后的愿望,其中两条为“尽量多带徒弟、把自己一生的临床体会以文字记录传给后世”。李老特别认同中医“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故在90岁高龄时仍坚持坐门诊且定期给传承人、弟子等授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

    作为大师之子的李郑生,不仅是父亲学术的继承人和集大成者,更继承了父亲的忠厚美德。

    他坦言,在师承教育学习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和临床并重的原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外,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临床上老师可以随时结合病情从四诊合参找到病机到理、法、方、药的应用,讲授理论知识以及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经验,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常可使学生茅塞顿开。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临床技能的培养。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是培养中医人才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李郑生说,故继承、总结、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用药心得,尤为重要。全国各医院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应把相应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到传承,以便“新时代中医人”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师带徒等模式,目前的高校教育在规模化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应该如何做?

    李郑生表示,中医药高校可联合多院校、多学科、多平台,充分发挥各学校、高新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的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合作的机制形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中医药学领军人才培养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如中医药学大数据平台、中医药生命科学研究平台、中医非药物疗法核心能力综合提升平台、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等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中医药学领军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和创新驱动。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