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政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十四五”河南将提升南阳、安阳、商丘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12-29 16:03:0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宋迎迎 王姝

从郑州都市圈再到洛阳都市圈,这五年,河南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动作连连,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无限活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如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2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表示,“十三五”时期,我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为引领,提出了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推动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对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省委《建议》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突出中心带动整体联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不同特点,从三个方面做出系统布局和安排。

高扬中心城市“龙头”

科学把握产业和人口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顺应区域经济格局呈现的动力极化、区域差异化、发展一体化长期趋势,提出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这既符合新发展理念、切合河南实际,也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提升。

“主副引领”,就是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在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唱好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双城记”。

“两圈带动”,就是以生态为基础、产业为重点、交通为关键,完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步伐,推动洛济深度融合,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合作联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三区协同”,就是提升南阳、安阳、商丘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强化周边联动,主动融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多点支撑”,就是完善重要节点城市资源要素承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强化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一批新兴增长极。比如,提出要推进信阳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驻马店国际农都建设,要推进周口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漯河国际食品名城建设,要推进鹤壁高质量发展城市、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支持三门峡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筑牢县域经济“底盘”

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为抓手,对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市)、生态功能突出的县(市)分类做出安排,对建立健全分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出部署,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打造一批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增长点,为扩大内需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通区域合作“筋脉”

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务实的行动,在区域合作中寻机遇、建载体。

提出“推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目前,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已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加强与陕西、山西的战略合作,推动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提出把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摆上重要议程。落实我省与长三角的战略合作成果,进一步强化东向合作,以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创新河南与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城市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

责任编辑:孟德超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