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茹振钢:世界碗装中国“幸福粮”这是河南人的执着追求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9-17 06:58:05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王姝/文 记者 沈翔/图

    茹振钢,一位被国人称为“麦爸”的河南小麦专家,主持承担了多项省级、国家级研究项目,主攻抗病虫优质小麦的新核型创建与基因工程育种等尖端技术,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种植上亿亩,增产效益达20多亿元,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数不清的奖励背后,是茹振钢39年下麦地、做科研的行动,是作为学者和师者的担当,更是“黄河精神”的生动实践。

    从“头疼治头”

    到“防患于未然”

    行动麻利、声如洪钟,洋溢友善的笑容,是这位小麦专家给人的第一印象。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研究中心办公室,除了桌上标着不同名字的小麦种子和成品、各种奖杯奖章,还放着小麦模型的花束——这是小麦专家的浪漫。

    茹振钢告诉记者,近期主要专注杂交小麦的相关研究。 “就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是要为杂交小麦奠定很好的亲本基础。”他向记者解释。

    作为一名从事小麦研究近40年的专家,茹振钢对小麦研究的变化感受颇深。“以前都是生产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现在的研究经历由点到面、由面到立体,着力解决当下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问题,有哪些限制性瓶颈研究。所以,现在育成的品种更完善。”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小麦品种,被称为“智慧型品种”——抗旱、抗涝、抗病害,遇到大风大雨抗倒,加工时磨出粉率高,能够“吃出喷香”、“吃出幸福感”。

    在研究仪器方面,茹振钢说,以前使用的主要是“四大仪器”:牙咬、眼瞪、一杆秤,外加一个放大镜,而现在的仪器非常全面。

    技术上质的飞跃,使得核心成果产生得快。“以前在实验室小麦一年成熟一次,培养一个品种至少八年,推广往往是四五年后,具有滞后性,现在的效率相当于以前的四五倍。”茹振钢说。

    传承科学技术,更要传承科学精神

    “培养一个助手比培育一百个品种都高兴”

    在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的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共有38名成员,包括5名教授、18名博士,分属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向。2015年,这个科研团队被评为农业部“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和“河南省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团队”。

    “随和”、“有趣”是实验室的几名博士对茹老师的评价。提到团队,茹振钢十分欣慰:“和我们一样,很多农业科研团队都在蓬勃向上发展。年轻人反应更敏捷,创造力更强,原创成果越来越多,一代更比一代强。”

    “培育一个助手比培育十个、一百个品种都高兴,年轻有为、敢想敢干,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好事。”茹振钢认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要传承的不仅是科学技术,更要传承科学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创造力更加丰盈,这是最应该庆幸和自豪的事情。

    小麦种植已经实现100%机械化

    要让更多人吃上“幸福粮”

    如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之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的答案。

    对于茹振钢来说,让大家的饭碗装上“幸福粮”是他的毕生愿望:“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高质高产。”

    “除了藏粮于技,我们还做到藏粮于地。”他告诉记者,如今国内好多地方储备着地力,没有充分投入生产,因此我们要对祖国的粮食安全放心。“我们培育推广品种,一定要和农业机械有效结合,用机械化代替劳动力,提升生产能力。比如小麦种植已经实现100%机械化,玉米基本实现机械化,能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将不适宜种庄稼的土地退耕还林还巢,发展旅游区、生态区,促进良性循环,走向生态更加秀美的发展道路。”

    让更多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

    变成专业户、农场主

    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茹振钢走遍了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主要小麦产区。三九寒天,他蹲在寒风刺骨的麦田里,查看苗情,选优去劣;为摸透麦子耐高温、耐干旱习性,他站在麦垄上一看就是一天,复查筛选小麦品系;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试验小麦,他坚持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一个月。有“黄淮第一麦”之称的“百农矮抗58”,填补世界杂交小麦空白的BNS型二系杂交小麦,都是这样一点点培育出来的。

    一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边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这是茹振钢的“顶天立地”经。除了送种子、送技术,茹振钢十分注重理论向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转化。“要用农业的比较效益、实际效益引领未来发展,让更多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变成专业户、合作社农场主,从事深加工、服务业。要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品种,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粮食,就要求我们培养科学水平高、执行能力强,能进行规模化、节约化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茹振钢希望,让农业变成人们干着愉快的事情,成为能让人“活到100岁”的健康产业。

    “不屈不挠”的黄河精神

    融入每个河南人的骨头里

    与小麦“交手”的三十多年,茹振钢一次次感受到黄河流域人们的不易与坚持。“黄河流域人口集中,特别是黄土高原土壤瘠薄,缺水、缺肥、水土流失,生产不容易。人们为了生存,形成与天斗、与地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影响到现在,黄河流域人干事创业要用尽百分百力量。这种拼搏和创造的精神融入每个人骨头里,我认为这就是黄河精神。”茹振钢说。

    茹振钢在麦田工作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