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唐十八陵石刻文物陷保护困局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9-10 07:19:12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长需/文图

 

    昭陵博物馆里被集中安置在各个角落的石像,它们多来自昭陵200多个陪葬墓

 

    为了防止被盗,有些地方的石刻文物上加了铁笼

 

    建陵东门两座被盗石狮百万悬赏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唐十八陵石刻文物的保护困境。

    唐十八陵,也称“关中唐帝十八陵”、“关中十八陵”等,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分布于陕西省的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和乾县6县,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

    在唐十八陵中,石刻文物遭到盗窃的不仅有建陵,还有富平县唐懿宗简陵。此案发生在2013年的2月9日,被盗的也是陵墓前的一尊石狮。不过,当地公安部门仅用了12天的时间,就将被盗的石狮从河北邢台追了回来。

    富平县有历代帝王陵墓14座,其中唐陵就占了5座,加之其还有9处文化遗址,26座历代名人墓葬,散布在全县各乡镇的文物点多达四百多处,分布范围广,遗存数量多,而其专职文保人员仅10余名,有限的人力财力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讲,可谓捉襟见肘。

    富平县在文物保护上所存在的困境,其实在文物大省陕西省普遍存在。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自2012年到2017年,陕西省6年来共破获文物犯罪案件2403起,打掉文物犯罪团伙38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27名,查缴涉案文物10998件,其中珍贵文物就达到了1536件。在这些案件中,有不少就是盗窃石刻文物案件。

    “防盗成了重中之重。”咸阳市下辖一个县市的一位文物工作者坦言,为了防止田野石刻文物被盗,他们采取了人防、技防(监控防护)甚至犬防等各种措施。但因为石刻分布在田野之间,相对比较分散,当地的唐陵又多,而人手又远远不够,往往有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这位文物工作者说,泾阳县的唐宣宗贞陵,为了保护石刻,当地文物部门特意在南门的石狮上加盖了笼子。“加个铁笼,虽然影响了田野文物的原有风貌,但为了保险起见,又不得不这么做。”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为了做好文物安防工作,该局正在做一个安全监控平台。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海娟也证实,他们已经请设计公司正在设计相关安防项目。

 

    唐代石人石马被“洗澡”风波

 

    除了存在被盗的风险之外,田野石刻文物所面临的另一大威胁便是严重的风化问题。

    记者在唐建陵采访时,发现部分石像出现霉斑、生长苔藓等现象。就此问题,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的相关人士表示,作为文物部门,他们只负责文物安全保护工作,至于怎么防风化防腐蚀等,则是文物保护专家们的事,他回答不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四五年前曾经引发过舆情。

    这位工作人员所说的“舆情”,即是2016年5月陕西一位摄影家发表的《唐代石人石马被“洗澡”》文章。该摄影家在文章中透露,“五一”游览唐建陵和唐崇陵,发现“所有石人石马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发问为何“清除那千年包浆”。

    陕西省文物局办公室段主任说,该文章当时影响很大,导致很多网友在网上大骂文物部门。其实,因为咸阳地区酸雨较多,对石刻文物的影响比较大。因而,针对石刻文物表层风化造成的有害病灶,在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论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了探索性的石刻保护清理研究工作,却被网友认为是洗澡了。

    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4年,唐十八陵中的乾陵20多尊石刻就被曝遭到“洗白”。当时,乾陵回复说,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产生了大量裂缝,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霉菌等,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了严重危害,因而才组织了唐陵保护项目。

    据当地一位文物保护专家介绍,唐十八陵现存500多件大型石刻,石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受淋溶;而咸阳地区降雨偏酸性。历经1000多年,不少石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针对唐陵石刻存在的病害,文保工作者一直遵循的是“最小干预”的原则,即已经被控制、不会再发展的病害保留原状,但对于正在活动中的病害则采取有所干预的原则。乾陵石刻的清理即属此类。

    陕西省文物局办公室段主任说,关于石刻文物的保护,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标准,行业内也没有任何标准,目前很难找到破解的办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原地保护,还是搬回博物馆里进行保护?

 

    在对田野石刻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有两种声音一直在交锋:是在原地保护为好,还是将其搬迁到博物馆里保护起来更好?这种交锋,在礼泉县的建陵和昭陵得到了体现。

    礼泉县的建陵,因为两尊石狮被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保护不力。但事实恰恰相反,建陵的田野石刻文物,是唐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且数目最多的一个。

    张海娟介绍,建陵现有田野石刻文物38件。除了西门的一对石狮之外,其余的则由南向北排列在山陵御道(俗称石马道)两旁,也就是如今的深沟两侧。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石刻文物有的位于沟沿之下的小平台上,有的处于沟沿附近的田地或草丛中,还有部分在马路旁边,甚至有一两尊就挨着村民的房屋。这些石仪中,部分已经出现了损坏断裂等现象。

    “我们去年八九月份做了石刻加固工程,把有问题的石刻扶正复位,再把地基做了一下,周边还做了防护栏。”张海娟说,一些石像比如石马等原来都是埋在土里的,或者少部分埋在土里,但做加固工程时,就把它们从土里扒了出来。这么做有争议,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扒出来后没了土的保护,石像更容易风化。

    与建陵相比,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周围的石刻文物,则在田野几乎难以见到。记者前往昭陵探访,发现该陵的石刻,只有李世民的雕像,以及享殿遗址的昭陵六骏,但显然都是现代人的作品或仿制品。

    张海娟说,昭陵主陵和陪葬墓有200多座,分布在礼泉县4个乡镇的127.6平方公里范围内,相当于唐朝的皇家陵园。这200多座陵墓周围的石刻文物,除了106号墓的7件石刻还在田野中外,其余的全部被搬迁到昭陵博物馆保存了。

    昭陵博物馆在离昭陵主陵区13公里外的烟霞镇上。据昭陵博物馆馆长李浪涛介绍,昭陵博物馆197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其收藏和展出的文物基本上都是来自昭陵出土的文物和其地面上的石刻,一共有8000多件,其中石刻文物有300多件。这些石刻文物从1975年开始收集,主要是墓碑、墓志铭等,石羊、石虎等非墓碑类石刻文物都是后来陆陆续续迁移过来的。

    记者在昭陵博物馆看到,该馆设立有两个碑廊,专门展出昭陵主陵及其200多座陪葬墓出土的墓碑和墓志铭。在博物馆的正院里,摆放的则是来自建陵的四个石狮子,以及徐茂公墓地(昭陵博物馆以徐茂公墓地为依托建成)的石刻文物。而在西展馆外的墙角或后面的办公区,记者发现有三处石刻文物的集中区域。其中在展馆墙角的一处,显然是供参观者参观的,标明有石刻的名称及来源,其入馆时间多在2010年。这一处的西侧,还有不少石刻或立或躺在草坪中,残缺不全的居多;离此处南侧不远处房屋后面,则堆着一堆石人、石马等残缺不全的石刻,无任何标志,显然是临时存放的。在东展馆后面的一处小花园里,则有一些石羊等掩映在草丛中。

    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对于安置在这里的上述石刻文物感到很滑稽。“看到它们,我很想一个一个地追问它们来自哪里,之前所处的环境如何。但大部分都无法获悉,我看到的只是一尊石像而已。”张先生说,这些石刻文物是其所在陵墓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所在的陵墓区,附着在它身上的一些历史和文化信息就消失了,其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张海娟承认,这些石刻文物离开了其存在的陵墓区域,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确实会消失。但从另一方面讲,因为昭陵及其陪葬墓所占的面积太大了,分布也比较分散,保护起来难度很大。如果当初不把这些石刻文物收集到博物馆,可能早就丢完了。“在原地展出更好,还是收集到博物馆里进行妥善的保护?这是一个矛盾。”张海娟说。

    像昭陵一样,其他多座唐陵墓都面临着这样的保护困境。出于安全的考虑,多处石刻都从原址搬离进行保护,包括被盗后追回来的唐简陵南门石狮,迁移保护还发生在富平县的唐中宗定陵,以及几年前丢失石刻的礼泉县唐肃宗建陵。

责任编辑:郑国锋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