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骨笛悠扬带你穿越到9000年前

来源: 2020-06-11 05:29:5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偶然,让埋藏在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村头荒地泥土下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重现世间。

    而1983年至2013年先后8次的发掘,随着6000多件器物的相继出土,尤其是世界上最早的七音骨笛、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等十大发现相继公布,有着“9000年文化积淀”的贾湖遗址隐隐成了中华文化的新高地。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俊生 徐先友 见习记者 孙晓永/文图

 

    一次偶然,揭开村头荒地下遗址面纱

 

    “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地,村民用来堆麦秸。这,就是第一次发掘出七孔骨笛的地方。” 2020年4月12日,一个春日雨后的上午,站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现场,指着前方的一个宽约60厘米、长170厘米的长方形坑穴,朱振甫告诉记者,“就在这里,当时一共发掘出了三支骨笛,也是首次在贾湖遗址中出土骨笛。”

    朱振甫,漯河市博物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但他的父亲朱帜,却是业界公认的“贾湖遗址发现第一人”。

    “听我父亲说,1961年的一天,还是在这里,他在帮老乡挖红薯窖的时候,发现60厘米下的土层很独特,而且不时会有灰土、陶片、动物骨骼等出现。”朱振甫告诉记者,父亲学的就是文物考古,是当时舞阳县博物馆文物专干,他当时就意识到这地下极有可能存在一处年代久远的遗址。不过当时没有条件深入探究,就悄悄把这件事压在了心头,准备以后条件许可了慢慢求证。

    一直到1965年,虽然始终没敢公开挖掘考证,但却持续关注此事并拿到了一部分佐证的朱帜,将此事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河南舞阳的几处新时期遗址调查》,并在国家级刊物《考古参考资料》上发表,但并未引起多少人注意。

    1978年夏天,贾湖村的小学师生在护村堤下开荒种地,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石铲、陶壶等器物。随行教师贾建国第一时间将这些文物收集上交到了当时的舞阳县博物馆,巧合的是,馆长就是当年在贾湖村下乡劳动、心中对遗址隐隐有猜疑的朱帜。

    “父亲看到那些物品后,基本确定了心中的猜想,满怀希望地将这些文物标本寄到了北京有关部门。”朱振甫告诉记者,当年父亲和自己谈及至此,像个孩子似的不停念叨这么一句话:“能揭开了,终于能揭开了!”

 

    八次挖掘,重现9000年前原始厚重

 

    朱帜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首先是当时正在寻找裴李岗文化的省考古专家周到、赵世刚得知消息后,专程来到舞阳贾湖考察,确认了贾湖遗址的性质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来到贾湖,对贾湖的文化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年,贾湖村村民提出要在如今的遗址区建房。事关文物保护,朱帜第一时间向河南省文物局打报告,恳请省文物局派文物工作队来此发掘。1983年3月上旬,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员开始对贾湖遗址进行第一次尝试性发掘。经过近2个月的挖掘,试掘面积50平方米,发现陶、石、骨器数十件,发现窖穴11座,墓葬17座。虽然没有发现较有价值的器物,但完全证实了此前专家的种种推断。

    1984年9~12月,当时还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张居中教授等带队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

    1985年9~12月,张居中等带队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355平方米,但当时因水位太高,未能发掘到底。

    1986年3~6月,张居中等人带队进行了第四次发掘。也就是在这次发掘中,首次出土了惊艳于世的骨笛——3支保存相对完好的七孔骨笛。

    1986年至2001年,张居中等专家又进行了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发掘,发掘面积不断增大,陆续出土了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骨笛30余支;出土龟甲契刻符号17个以及多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禽类骨骼,还出土了大量陶制品、碳化稻米、酿酒材料等一大批震惊中外的重要器物。

    2013年9~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联手开始进行第八次发掘,发掘面积280平方米,新发现了一墓三笛、象牙雕板、大量高质精美绿松石串饰的墓葬,以及有可能作为房屋奠基或祭祀的埋葬现象等。

    “这些出土的器物在普通人看来稀松平常,实则意义非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发掘与研究贾湖文化30年的张居中谈及此事唏嘘不已,“简而言之,这些器物的出土,把我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乐器史、文字史、酿酒史、稻作农业等等至少往前推进了2000年。让我们了解了史诗般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生活、生产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采访中,张居中更是毫不回避地褒赞“贾湖”: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优秀代表。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业界沸腾,“贾湖”从河南乡村走向世界之巅

    贾湖遗址的发现及发掘,骨笛及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器物的出土,使得全球考古界一片沸腾,赞誉接踵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这样一个遗址,可遇不可求,“同时代的遗址,在全国已经发现了很多,但像贾湖这样高度的,保存这么多各类文物的遗址,并不是很多。贾湖在这些遗址里,是最突出的一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仅是舞阳的,是漯河的,也是全中国的,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的。它太重要了,像这样保护好的遗址,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子初表示,贾湖骨笛是人类最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我觉得不仅是我比较震惊,全世界都应该有所震惊。以前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考古,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的东西。”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贝尔伍德说:“我认为,贾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8000到7000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生活,这是水稻栽培、猪和狗驯化的非常重要的起源地。总的来说,这是考古学上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发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贝喜安说:“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遗址。看到它我很激动,要知道,我在很多年前就读到过它但从没看到过,这是个非常有名的、令人激动的遗址。”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表示,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沟通着南北东西,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重要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着淮河流域的文化特色,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一块重要阵地。

    而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同样不吝赞美之词,从农业、音乐、宗教、天文学、数学等方方面面对贾湖遗址的价值、意义予以肯定。贾湖,这个默默无闻的河南省舞阳县最偏僻的小村,一夜间举世皆知,热到烫手。

 

 

    ■相关资料

    贾湖遗址中出土

    的十大世界之最

    最早的七音乐器、最早的“酒”、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宗教起源、最早的鼎、最早的纺织技艺、最早的稻米种植、最早的渔业养殖、最早的家畜驯化、最早的装饰技艺。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