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疫情之后,郑州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将如何发展?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3-30 18:14:52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今年1月,猝不及防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公共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综合大考,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各大城市自身供应链在规划与管理上的弱点和盲点,检验着中国供应链的“柔性”和“韧性”。

  这次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战斗告诉我们,从供应链的串联到并联,从柔性链到韧性链,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迫在眉睫。郑州城市规模巨大,应急事件多,人口密度大,目前常住人口1013.6万,人口密度1361人/平方公里,针对诸多灰犀牛或黑天鹅等事件均需准备不同的应急方案。对这些紧急情况要做到多头联动,常预防、早发现、快反应、速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就有关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等方面提出要求,3月4日和3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更是进一步强调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站在时代的节点上,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对郑州市的供应链相关工作尽快谋划,尽快做出规划和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保障农业供应链稳定,大力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疫情的出现让社区电商和生鲜宅配模式再获老百姓青睐,彰显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供应链各环节相互依存、信息融合的趋势性。农业产业标准化、组织化、设施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消费需求升级倒逼涉农电商企业加强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上下游整合协作能力。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支撑平台。客观要求农业物流与之对接,形成电子商务下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信息支持体系。

  建议下一阶段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电子商务模式,支持本土化涉农供应链平台发展。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零售企业、生鲜电商等与产地对接,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补齐农产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短板。

  建议利用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资金,向承担疫情防控相关重要物资保供任务企业适当倾斜。利用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资金,做好农商互联,支持农产品保供。

  二、继续强化流通供应链管理,夯实商贸物流基础。

  整体而言,本次疫情对商品流通行业影响较大且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对商品实体流通的负面影响较大,在交通阻断的情况下,供应链遭遇重创,如各类批发市场关闭,导致商户、批发市场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疫情也客观存在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如带来数字经济的“火爆”,许多数字化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在疫情期间“最后一公里”表现出交易火爆“井喷现象”。

  疫情期间,聚集性交易减少、直接性交易减少,非聚集性交易增加、间接性交易增加,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许多数字化商品流通创新模式,如无接触配送(美团)、移动/智能菜蓝子(莲菜网)、数字供应链打通销售渠道(苏宁)、加油站零接触卖菜等。河南万邦集团作为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全国农产品跨区域骨干市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号召蔬菜肉类等各业态提前正常营业、暂免所有车辆进出场交易费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开展农产品团配保障社区供应等创新方式对全行业起到了表率引领作用。目前,每天惠及采购车4000辆左右,日均让利商户和采购方费用150万元。蔬菜日均交易量约2万吨,储备量近3万吨,肉类储备3.5万吨,粮油等储备30万吨,确保了郑州“菜篮子”稳定。另以苏宁为例,仅用6小时完成供应链动态调整后,依托全场景零售布局优势,协同家乐福、苏宁小店、苏鲜生等场景,从源头帮助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单以家乐福中国来说,春节期间全国51个城市209家门店,紧急加购及时补货,为市民累计提供蔬菜6200吨、水果2900吨、鸡蛋500吨。

  疫情之下,短短一个月,一批行业和企业亏损倒闭十分艰难,一批企业和行业却“意外走红”成为“超级网红”。

  建议疫情后期以绿色消费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拉式供应链”建设,探索全市商品流通业全渠道、全触点、全场景、全客群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建设全市流通企业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产销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市场活力,如支持鼓励数字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商品零售市场的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利用好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资金,按规定统筹结余资金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生活必需消费品保供。长远看,应加快推动商品流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制造供应链畅通。

  目前,疫情较轻的省市已经开始复工,遇到的问题是供应链脆弱,部分行业原材料供应中断、生产设备不足、开工条件不全、公路铁水空运输受限、流动资金不足、上下游账期延长、成本增高等,显示了我国供应链保障体系还没真正建成。此次疫灾中,制造业企业所受影响较大,包括订单不能履约,诉讼风险加大;产品供应不足,市场份额下降;各地政府严防严管措施;复工批准程序复杂等等,从百度迁徙指数看,截止3月25日,春运期间迁入郑州规模指数为3.77,而去年同期为8.65,尚不足一半。近期随着各地政府的重视部分现象或会舒缓和化解。

  在供应链紧密分工的当下,缺少一个小螺丝或弹簧,就可能导致整个产品无法完成制造。供应链越长的产业,相关企业就会遇到越多问题。以汽车制造为例,就算其中一家零部件厂开始顺利运转,但是当其他重要零部件生产延后时,生产线终究会面临无法完成组装。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渐明朗,在工厂、企业主和工人配合落实相关防疫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尽快复工,做到应复尽复,最大限度的降低制造业面临停摆或断链危机,保护近年来围绕产业链形成的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体系完整。大力推动区域之间供应链协同,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强力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同时建议“以产品为中心”建立郑州市制造业大数据库,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汇集资源信息,广泛调研调查并打通政府各部门已有数据库,全面梳理产业链,绘制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并实时维护和更新,以备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随时掌控一手信息,统筹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乃至仓储运力资源为决策提供依据,提升制造业应急供应链管理水平。

  四、关注国际疫情发展,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根据郑州海关2020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河南省外贸企业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为8693家,外贸进出口总值5711.6亿元,居中部第一位。其中我市外贸仍是河南省外贸支柱,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4129.9亿元,增长0.6%,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2.3%。美国、东盟、欧盟、中国台湾和拉丁美洲是主要市场。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手机为我省最大的单项出口商品。

  截止3月21日,全球共有186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全球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而由于国际局势已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大为不同,国际合作前景不容乐观,新冠疫情有可能随之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再一次大冲击。考虑到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程度较高,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供给冲击。

  然而,随着中国疫情渐控,企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新的问题又会浮出水面。国外疫情爆发,各国纷纷开始采取了包括封城、停产停课在内的严厉措施,这种抗疫模式能够较好地控制疫情,但由于抑制消费、限制人员流动,非民生必须类需求短期内被抑制,之前要加班生产的出口订单面临订单取消、违约风险。

  当前全球市场担心的问题已不再是中国能否复工,而是新冠疫情对总需求的冲击。目前来看,对总需求冲击的判断比较困难,市场预期也比较混乱,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各国的防疫抗疫理念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所采取的措施仍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防疫抗疫对策,带来对需求的冲击也会不同。

  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疫情消失,各国也会在对人口和货物的跨境流通方面施加更为严格的管制。

  建议对我市现有出口型贸易简化通关手续、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加以鼓励。同时做好外贸型企业动态监控,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自产自救(如出口转内销等),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利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经贸领域予以倾斜,鼓励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加强信贷保险支持,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承接加工贸易,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做好后疫情期的供应链稳定工作,从而降低各种内外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造成的损失
​​​​​​。
    五、以“新基建”为契机打造智慧供应链,提升城市供应链管理驾驭能力。
    3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本质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是拉动国内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体现了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新基建”进度,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均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和趋势。

  郑州作为一个曾经“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城市,在多个国家战略和平台的叠加下,物流枢纽经济建设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方面尚未启动,前期开展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更多的侧重物流标准化等方面,缺乏政府层面的供应链协调领导、顶层设计和精准施策,已稍显滞后。

  在做好枢纽经济发展,从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向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融合发展的“供应链枢纽”迈进中,郑州市必需抢抓从物流产业向供应链产业升级的机遇,更高站位,加强数智经济时代供应链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供应链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尽快启动城市供应链战略和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把政府公共服务高效地“精准滴灌”至社会和企业手中。

  提升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化水平,既是国家通过投资促发展,也是企业面向未来谋布局。今后,“供应链+”与“互联网+”“新基建+”的叠加反应和创新结合,将迸发出新产业、新技术的巨大能量,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新型数字化供应链基础服务设施,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城市的供应链产业和供应链经济赋予新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引擎和驱动力。

  智慧供应链的赋能,将成为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既是今后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之需,也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供应链竞争力和供应链枢纽建设之需。

  六、统筹搭建应急供应链管理平台,优化城市供应链韧性。

  建议推动有能力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搭建郑州市层面物流与供应链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形成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健全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必要的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

  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七、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大力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

  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充分发挥银行、保险、商业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化解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流动性的压力。采用订单融资、仓单质押、货押、保理等方式方法创新完善供应链金融支持方式。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开展保理业务。

  建议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尽可能采用信用方式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扩大出口信贷投放,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紧急融资额度,开通融资绿色通道、压缩办贷时间,化解流动性危机,渡过难关。

  八、大力推动供应链宣传,培养供应链专业化人才。

  当前,在供应链管理职业化等有利因素影响下,全国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首当其冲,结合中央精神积极谋划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拓展和价值链提升,陆续出台支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政策和方案。积极开展城市和企业试点,培育大型供应链服务平台和供应链龙头服务企业,做好“供应链+”的大文章。

  建议政府鼓励行业组织牵头高频组织各类活动,广泛宣传供应链相关知识,提高企业供应链风险意识,建议行业组织牵头开展供应链风险深度分析,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方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供应链服务能力,确保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供应链已成为新职业、新专业。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其中包括“供应链管理师”。我省河南工业大学已获教育部批准增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成为国内开设供应链专业的25家高校之一。

  建议我市抓住机遇趁风而上,全方位加强供应链人才培养,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行业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广泛参与,开发面向行业的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课程,加快培养和储备相关人才。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郑州市的供应链创新和应用,面对此次疫情的短板和不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统筹全局,积极谋划,尽快推进。争取早见成效。

  作者信息:

  陈玉山:致公党河南省委委员、致公党河南省直自贸区支部主委、郑州市政协常委、郑州市现代供应链研究院理事长。

  韩华伟:致公党河南省委经济委员会委员、郑州市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副理事长。

  张兴斌:郑州市现代供应链研究院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孟德超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联系邮箱:jinbw2004@126.com。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20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今报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