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王姝/文 袁晓强/图
河南省教育人口28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四分之一,规模庞大、点多面广线长,始终是疫情防控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教育系统、学校校园做好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是什么?开学后师生如何做好防护?
2月1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全省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工作技术专家组组长、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吴卫东就此问题进行解答。他建议要从开学前(14天)就要启动、一直持续到疫情解除,同时改革授课形式,限制甚至取消大班课。
学校防范重点区域是大门和公共聚集区
吴卫东是全省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工作技术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流程及指南的制定工作。他告诉记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特殊的社区。学校疫情防控是整个社会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学段学生年龄不同、学生的自理能力、对防控知识的理解力、自我防护意识、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学习活动的方式都不同,这在制订疫情防控措施上需要区别对待,精准施策。
为此,专家在制订指南和防控流程图时,采取了分学段、多维度以及动态防控的方式进行设计。分学段防控就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防控措施;多维度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动态防控就是校园防控要关口前移,要从开学前(14天)就要启动、一直持续到疫情解除。与此同时,动态防控还表现在防控策略要随疫情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专家组认为,学校在管理层面,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完善的防控制度和科学的防疫体系。在技术层面,不但防控措施要常备不懈,同时还要有应急预案和演练。”吴卫东说,学校防范的重点区域应该是学校的大门和校园公共聚集区(包括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体育场馆和电梯间等),因为这些区域是传染病进入校园并蔓延开来的必经之地。那么,主要针对性的举措就是,学校一定要把好校门,设专人执行疫情排查,对学生外出校园要严控甚至实行封闭管理;在校园公共场所除了要在入口处测量体温外,要控制公共空间的学生密度(以接触的安全距离为依据)和注意通风,每天对接触频度高的区域(空间或平面)要消毒,对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管理、服务)要坚持晨午检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他建议改革授课形式,限制甚至取消大班课,尽可能利用网上教学平台授课。对于走读学生,建议交通工具选择骑行、坐私家车或步行。
“校园防控从时程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开学前2周,开学当天(返校)和开学后,在这三个阶段要做好疫情的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吴卫东说。
不应疏忽体内防护,注意膳食营养、补充高蛋白食品提高免疫力
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吴卫东介绍,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对其致病性认识还存在盲区,从安全角度考虑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易感,都需要加强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的目的是一方面不让病毒进入人体,另一方面是加强自身免疫力。”他说,个体防护分为体外和体内防护两方面。体外防护包括物理性防护和化学性防护(如环境消毒、佩戴密闭合适的口罩,经常洗手,在外不要用手摸眼或鼻腔,注意室内通风)。体内防护是大家容易疏忽的,要提高免疫力,要有充足睡眠,补足水分(每天7-8杯),注意膳食营养(谷物类、杂豆类和薯类食物),补充高蛋白食品(酸奶,豆制品,瘦肉),多吃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同时,注意因地制宜锻炼身体,调整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