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维权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 萌友 崔冰心/文图
来到这里已经一周的时间了,年前从新闻上、网络上、医院里各种信息源源不断的涌上来,我感觉这次形式有点不妙,好像没有想象中的轻。都说人的第六感很准,我隐隐感觉这次要做点什么事情了。
记得很清晰,年前阴历二十八日晚上10点多,群里问有没有自愿去公共卫生中心援助的,因为疫情严重,医院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去那里工作。刚看到这个信息,我就隐约听到一个声音,“我要去,我要去”。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尽我的所学所能来帮助她们。
知道我要去那里,我老公就问,你去那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医院那么多人,就缺你一个?我也在问自己,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从我记事儿起,我就跟着我姥姥住,吃穿住行都是姥姥照顾我,在我的印象里,姥姥就是个铁人,任何事情都打垮不了她。但是,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姥姥突然病了,我想着就是一个小感冒,估计几天就好了,就没有当回事。结果,那天,我姥姥就永远的离开了我。这件事,成了我的遗憾。但,我也找到了我的方向,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我要学医,我要帮助他们。
通过自己的努力,六年的学业我五年全部学完,顺利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了,毕业那年,也顺利的成为了预备党员。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是比较喜欢过程的人,我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很高兴让我认识了你们。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心里很清楚,我要把我儿时的梦想实现出来。所以,当我第二次接到护理部的电话要去一个月的时间的时候,我立刻安排好了一切,义不容辞奔赴一线。
忐忑、关爱
这是我第二次进驻公共卫生中心,第一次我分配到发热门诊,这一次我被分配到了隔离病房,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紧张,焦虑的。但是我的“家长们”还是想到了前面,护理部副主任张俊梅主任也跟我们一起住进来了,给了我们一个主心骨。帮我们进行心里评估,讲解放松的方法,建立微信群,有什么心理问题,心理方面的大咖会给我解决问题,心里暖暖的。
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家长们”真是想的真周到,先帮我们准备好了休息的地方,吃饭的地方。我就想说一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24小时内饭都是有的,水果、奶制品不间断。一日三餐的饭是每餐都不一样。生活用品如针线、压疮贴、洗护用品、尿不湿等等,让你无时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随时随地的培训
进入病房,都是由护理部从全院科室抽调的精英护理人员,但毕竟科室专科不同,到了新环境,肯定会有一些不熟悉的地方以及一些重症监护病房的专业操作,护士长李静安排了每组一个组长,带两位同志。为这个小家也是费尽了心思,抓住每一个机会,随时随地培训。当遇到一个新的操作时,会立刻现场讲解。例如怎么样收缓冲二的垃圾、内走廊、外走廊、病房怎么消毒打扫等,组长都是手把手教。每日的交班,包括病人的饮食、心情、特殊操作等等之类的面面俱到,这更让我信心倍增。
加油、鼓气
来到这里,同一个科室的人很少,都是来自其他科室的人员组成一个临时的团队。但是这个临时团队也是有温度的。“小家长”的关心,穿上防护服,带上口罩,就剩下两只眼睛,虽然还不熟悉,但是我们已经是一个小家庭,我们互相之间给自己加油,给自己打气,我们必胜,请相信我们这个团队,相信我们的大家庭,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能打败那个名叫“新冠”的坏家伙的。
脸上的笑容
刚接触到患者,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焦虑。有一个患者让我很有印象。我喜欢把患者唤作“同学”。这位马同学40多岁,来了后一直不说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确诊“新冠”一天,从楼上转下来的。医生开具高流量吸氧(有点不舒服),早上接班,夜班交了,说马同学晚上12点就不愿意用了,患者不愿意用。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好奇,我在想,你得病了,不应该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吗?你这样抵触能好吗?带着疑问我进病房了。通过接触才知道,患者就因为接触武汉人没有几分钟就被感染上了,因为自己被确诊,家人全部隔离了,让她有了负罪感,又说就接触了一会为什么别人没事我反而感染上了,感觉命运好不公。我一听原来是这儿啊。我运用叙事护理的方法打开患者的心扉,有空了就找她聊天,她不累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些她的故事,我们很快熟悉了起来,李静护士长每日查房,同事们给她加油,鼓励她,尝试了各种方法,好歹效果还不错,第一天她就同意带上了高流量吸氧,也在努力好好吃饭,努力配合医生治疗,现在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结果是“Yes”。
我们希望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希望时间不会久。
我就想说,对于“新冠”这个坏家伙,请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的“家庭”,相信我们的医护团队,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的党,我们一定能把他打的“魂飞魄散”的。
(河南省人民医院护士杨凤娟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