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频道 > 聚焦三农

新闻线索在线提交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0-01-14 15:46:22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2019年上半年,新乡市委政法委书记郅晓峰十多次来到卫辉市最贫穷的狮豹头乡指导扶贫工作,他跑遍了狮豹头乡的村村寨寨和山山岭岭,牵挂着黑炭窑村周围村民的吃水问题。9月8日,在卫辉市扶贫干部的艰苦努力下,终于在黑炭窑村打出了甘甜的泉水,使猴头脑、瓜沟等村的村民吃上了洁净安全的泉水。这些无私的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福祉。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泉水喷涌而出,瓜沟人笑了。

  清澈洁净的泉水是从黑炭窑村的北岭上引过来的。流过一段公路,流下一个山坡,流到了瓜沟北岭新焊接的水罐里。然后,流进了瓜沟的家家户户,流满了家家户户的缸缸盆盆。水在血液里流淌,滋养着身体,净化了心灵。人,显得年轻、水灵和精神了。飞溅的水花像圣洁的百合花,在水龙头上绽放出典雅、芬芳的花朵,香气盈谷。

  2019年的春上,卫辉市的扶贫干部,不顾山高路险,在黑炭窑村周围的山岭上沟壑里,敲石掘土,四处寻找水源。在那坚硬的岩石上钻了两处泉眼,都没能打出活水。他们不气馁、不言苦、不抱怨,抱定打不出活水决不罢休的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志者,事竟成。他们顶风冒雨,不畏酷暑严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九月八日打出了鲜活、清凉的泉水。泉水欢笑着喷涌而来,飞溅到扶贫干部的脸上,洇出了一片晶莹烂漫的水花。周围的村民闻讯蜂拥而来,迫不及待地捧起清冽的泉水,送入口中,品尝着它的清爽和甘甜。一个个笑逐颜开,满脸幸福。他们簇拥着胜似亲人的扶贫干部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感恩戴义的话语,“怀欲报之心”……。紧接着,扶贫干部按照政策的要求,组织工人,开始紧锣密鼓地铺设管道,把甘甜的泉水引到了黑炭窑、小池山、猴头脑、瓜沟等村,让清净的泉水流进村民的心田。输水的管道翻山越岭,与瓜沟北岭半山腰的那个两米高、五米见方的储水罐相接。然后,在储水罐上安装了一根水管,直通村里。接好三通管件,安好水表,泉水按照规定的线路分头行动,走向每家每户。党的政策随着一股股清流,进到每家的厅堂斋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困扰瓜沟人几百年的吃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从此以后,瓜沟与所有的村庄一样,沐浴着党恩,吃上了自来水,并正在摆脱贫穷,走向小康,走向富裕。

  为感谢党的恩情,感谢扶贫干部的厚爱,黑炭窑周围村庄的父老乡亲,在打出水的那天,自发筹资请来了卫辉市豫剧团,唱了三天的大戏。喧闹的锣鼓声在山头上萦绕。优美的唱腔在山沟里回荡。村民像过大年似地齐聚在戏台下,倾听着从北京传来的声音……

  路通了。自来水通了。网络通了。瓜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瓜沟人与城里人一样,可以过上幸福、安定和富裕的生活了。此情此景,谁不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如椿树皮般的皱纹里,蹦出了一串串的笑容。那一串串的笑容如山花般灿烂。

  瓜沟是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曾经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亩的旱地分布在村庄周围的山坡上和沟叉里。这里缺水少雨。种植的庄稼长得好不好老天爷说了算。老天要是发起不涝就旱的脾气来,再勤劳的瓜沟人也将一无所获。缺水,不通公路,绵延起伏的山峦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他们不能改变自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举家外迁或外出打工。我不能埋怨祖辈们的愚笨,非得在这荒山野沟建村定居不可。但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也许大山圈定的是一块净土。在这里繁衍生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祖辈们守着那几块贫瘠的山地,竟然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之久?真是难以想象。村庄周围那几眼废井还在,它见证了祖辈们吃水的沧桑岁月和吭哧吭哧拔水的光阴。从木水桶、铁水桶再到塑料水桶,换了一付又一付,抹不掉的是肩膀上的疼痛。他们弓着脊背,一代代过着吃不饱穿不暖却又饿不死冻不夸的艰难苦涩生活。

  1941年的特大旱情和蝗灾,是瓜沟最悲惨的岁月。天旱地裂。蝗虫蔽日。庄稼颗粒无收。到了年底,家里的存粮吃得精精光光,终日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生活十分凄惨。奶奶不得不领着父亲外出逃荒要饭……四八年家乡解放后,社会稳定了,生活提高了,人口增多了。可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就变得青黄不接了。粮食不够吃,靠国家供应救济粮维持生活。水不够吃,就得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真是滴水贵如油。早晨起来洗把脸,全家人只用一碗水。之后,还得把剩水积攒起来饮牲口。一年四季都没有洗过澡。到了冬天,脖儿梗、脚后跟的污垢又黑又厚,洗都洗不掉。头发和衣服里的虱子密密麻麻的,浑身瘙痒,逮都逮不完。

  1979年的春夏,大旱。旱井里的存水吃光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停止了生产队里的一切活计,成群结队,到横岭或水南坡去挑水吃。挑一担水,来回得走十多里的山路。肩膀肿了,鞋磨破了,腿跑细了,一晌只挑一担水。有一次,去水南坡挑水,水桶掉进了泉眼里,咋都捞不出来,哭得涕泗横流,却又无可奈何。借来一副水桶,挑着水,揣着粗气、艰难地来到了南岭,总算快到家了。谁知下山的时候,脚一跐,连人带水桶翻倒了。腿上摔得少皮没毛的,火辣辣的生疼。桶里的水顺着山坡哗哗地流淌。两只水桶咣当咣当的向着百米深的山沟滚去。我哇哇大哭。哭得老天都动了容,飘来了一朵愁云。父母亲没有骂我愚蠢,而是到沟底寻找摔得坑坑洼洼的水桶。天阴沉着老脸,要下雨了。热切期盼着下一场倾盆大雨,一场及时雨,就能解决吃水的问题。果然,狂风大作,雷声阵阵,从西山后走来的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可是,老天爷太抠门了,就下了那么一指雨,停了。瓜沟村里边的水池里,积攒了两小坑的雨水。半夜三更,黑窟窿咚的,村民们跳着水桶、拿着水瓢在水坑边等水。人多水少,轮不到,就抢。抢不到就骂、就打。水池里成了争夺水的战场。舀到桶里的水是浑浊肮脏的污水,比糊涂还稠。没有水吃,人都疯了。抢了一晚上,我只抢得一担水。挑回家去,倒在了水缸里。父亲擀碎了一点白矾,搅在水里,不一会儿,水就变清了,而缸底却沉淀了一层厚厚的污泥。

  第二天的半夜,又挑起水桶,到小井去和横岭村的人抢水。那里有一股泉水,不大,但一年四季不歇。每到旱季,泉水变得很小。一股指头粗细的泉水,根本供不上两个村庄几百口人的食用。于是,彻夜不睡,在小井上等水。更有甚者,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溜到猴头脑、黑炭窑等村的旱井去偷水。凡是距离瓜沟近的或者路途比较平摊的村庄,只要知道那里有水,即使是用锁锁着井盖,也要砸锁取水。人离不开水,牲畜也离不开水。

  为了吃水,大队的党员干部是想尽了办法。打旱井储存雨水。掏井多存水。可是,到了旱季,吃水仍然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于是,大队党支部决定把全村的青壮劳力集中起来,费了一冬一春的时间,在瓜沟的里边修建了蓄水池。可是,水池漏水。然后,组织村民在雨季时泉水流出的地方挖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了几十多米深,却发现这里是过河水。公社和县里的领导多次派人到瓜沟实地勘察都没有发现活水,无功而返。一九八零年县政府派出几辆卡车往山村送水,可是路不通,拉不到村里去。把水倒在山头上的土坑里,以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八十年代中期,政府倡议,每家每户都要修建一个水窖储水,国家免费供用水泥和预制板。父亲在东尖的山旮旯里挖建了一个水窖,储存了几十立方米的雨水,基本上解决了全家的吃水问题。但是,天不下陡雨,水就流不进水窖里。这里的村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着,可就是改变不了没水吃的命运。党和政府没有遗忘这里的村民,一直都在想着办法解决这里的吃水问题,可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019年7月的一天,卫辉市的扶贫干部来到猴头脑村,告诉村民们:今年八月底,每家每户必须接通自来水。有些村民认为能够吃上井水就不错了,还吃自来水呢?那简直就是妄想。带队的领导正言道:这不是梦想,这是党对村民的承诺,是一项政治任务。按照《扶贫纲要》规定:二零二零年,脱贫必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做到“八有一超”,其中一项就有安全饮水……我听到了这个消息,心潮澎湃,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没想到瓜沟人也能吃上自来水,让人喜出望外。去年年底,国家把瓜沟的道路硬化了。今年要通水,通网络。党和政府对这个小小的山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这里的村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瓜沟在清朝建村时,没人管这里村民的死活。民国时,烽火连天,山里也未能幸免,出现过卖儿鬻女,饿死人的现象,还遭受过军阀土匪的轮番抢劫。直到四九年,这里的村民才被当成人看待。

  真是天变了。

  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沙洲坝和瓜沟所处的自然环境差不多,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庄。毛主席带着一批的共产党人勘察水源,选择井位。然后,挽起衣袖,卷起裤腿,挖出了清澈甘甜的井水。这点小事算不得什么,可在沙洲坝村民的心中却是天大的事。是党的恩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谁赢得了民心,谁就赢得了天下。瓜沟人能够吃上自来水,正是由无数个不计个人得失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传承着老一辈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他们赢得了民心,并正在实现祖国复兴的伟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又是一座丰碑,这座丰碑深深地刻印在了瓜沟人的心中……(任厚忠)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