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靓号”携号转网“亮”了 转出要付违约金 转入需存高额话费

来源: 2019-11-15 08:04:0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三大运营商将于11月底在全国推行“携号转网”服务。试运行期间,曾备受争议的手机“靓号(吉祥号)”,这一次又遇携号转网争议。

    手机尾号“0000”的河北联通用户赵伟(化名)11月12日反映,他在申请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因该号码使用合约期至“2050年”,按照联通要求需支付违约金才能携号转网。

    “靓号”携号转网转出难,转入也难

    手机尾号“6666”的吉林联通用户康镇(化名)反映,他的号码在申请转入移动网络时,被要求“每月最低消费600元,预存20000元”才能入网;转入电信网络也需办理每月489元的低消套餐,并预存话费12000元。

    记者就此以客户身份咨询了三大通信运营商客服,客服均表示,“靓号”用户办理“携号转网”不用等到合约期满,但要支付“违约(赔偿)金”来解除协议,赔付标准因用户协议而定。

    而三大运营商对于“靓号”的判定标准不一,又会让用户遇到新的问题。

    11月13日下午,移动客服称,按照目前规定,从其他运营商转入移动的用户,在转出前的运营商不论是不是吉祥号、协议用户,一经转入移动,如尾号“6666”,在联通不属于“靓号”的号码,会被认定为“吉祥号”。电信客服则解释,尾号“6666”号码转入电信后按照规定属于“靓号”,每月保底消费599元,预存话费24000元,协议期60个月。

    电信分析师付亮分析认为,该问题根源在于目前各个运营商关于“靓号”的认定、资费规定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规定。

    按照工信部要求,“携号转网”试运行期间,工信部将密切跟踪监测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电信企业不断优化“携号转网”服务水平。

    联通“0000”尾号转网需支付违约金

    使用靓号“0000”五年多的赵伟,近日因“携号转网”问题而闹心。

    赵伟反映,他目前使用的联通尾号为四同号“0000”,从2014年使用至今,按照联通的“靓号专属月承诺通信资费”要求,“畅爽全国冰激凌套餐”每月需消费398元,合约期至“2050年1月1日”。携号转网规定出台后,赵伟欲将号码转至其他通信运营商,以此降低资费。

    他向记者展示的联通携号转网业务短信回复截图显示,11月11日,他以短信形式咨询是否可以开通携号转网业务,对方回复称,号码有“靓号”协议,到期时间为“2050年1月1日”,“影响”携号转网业务办理。

    据三大通信运营商的使用要求,“靓号”多要签署捆绑长期“最低消费套餐”,提前预缴话费等,在该背景下,多位用户反映收到同样的提醒。

    记者在相关话题社区检索发现,昵称“敏仔0805”的用户展示的短信咨询截图显示,其号码有“58元低消套餐”,到期时间为“2028年9月30日”,“影响”携号换网办理。此外,该号码的视频业务到期时间为“2050年2月28日”,也“影响”办理。

    同样为联通“靓号”,昵称“夏日冷饮”的用户称,对于“合约期还有10年,不能取消协议”的说法,其向工信部投诉后,联通主动联系他取消了该协议。该用户展示的短信截图显示,“通过工信部反映的办理携号转网业务因靓号时限无法办理问题,经双方协商,现在达成和解。”

    “靓号转网”究竟存在哪些“影响”?如何消除“影响”,正常办理业务?

    11月12日,澎湃新闻以客户身份咨询时,三大通信运营商客服均解释,按照目前收到的规定,“靓号转网”需先携带协议单和证件资料到指定营业厅,支付一笔补偿金来“解除协议”,金额大小根据协议内容具体来定。其中,移动客服表示,如果为非协议号码可以正常受理,但如果属于协议号码,则为合约业务,和前述过程一致。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若有协议的话,支付违约金属于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合约时长是否合适,像赵伟的合约期限至“2050年”,因期限过长是否合理受到争议。此外,违约金该收多少,具体按什么标准实施,也是一个问题,有的省份通信公司目前按照合约套餐规定的每月最低消费额的30%承担违约责任。

    “非靓号转入后成为靓号”

    一方面是“转出去难”,另一方面,也有用户反映转网过程中“非靓号转入成为靓号”,被要求设置低消套餐,预存高额话费。

    尾号“6666”的吉林联通用户康镇向记者反映,他的号码已使用5年,虽然是四同号,但在联通和普通用户一样,没有协议,每月消费几十元,他提供的月消费账单显示,该号码每月固定消费36元套餐。

    但康镇到移动和电信咨询转入业务时,两家运营商均表示要按“靓号”处理,有低消和预存上万元话费的要求。

    康镇提供的录音资料显示,13日他在获得联通的携出授权码后,到吉林当地移动营业厅办理转入业务,但工作人员告诉他,该号码为优良号码,需重新设置持续15年、每月600元的低消套餐,并预存20000元话费。在移动受阻后,康镇又到当地电信营业厅咨询,工作人员同样告诉他,该号码办理转入需设置每月489元的低消套餐并预存话费12000元。

    就该问题,13日下午,移动客服解释,按照目前规定,从其他运营商转入移动的用户,在转出前的运营商不论是不是吉祥号、协议用户,一经转入移动,尾号“6666”均被认定为“吉祥号”,至于该用户转入后是否需要设置每月低消套餐和预存话费,需到指定营业厅咨询办理。电信客服则解释,尾号“6666”号码转入电信后按照规定属于“靓号”,每月保底消费599元,预存话费24000元,协议期60个月。

    针对康镇的困扰,付亮解释,此次《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提出,“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将携号转入用户视同为本网新入网用户”。这条规定初衷是保障用户的权益,避免通信运营商将新入网用户区别对待,但实际过程中,通信运营商将从其他运营商转入的号码按照自家的规定执行,重新签约重新规定,出现了“非靓号转入后成为靓号”的情况。

    “根源在于目前各个运营商的关于靓号的认定、资费规定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规定。” 付亮说。

    “靓号转网”细则仍不明确

    工信部11月11日消息,据“携号转网”全国推广工作进度安排,各电信企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完成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相关系统已于11月10日起上线试运行,11月底全国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

    “试运行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密切跟踪监测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电信企业不断优化“携号转网”服务水平。”工信部同时指出。

    记者注意到,配套印发的《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虽然对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了指导性规定,但并未就“靓号转网”等具体问题作出规定,三大通信运营商对于“靓号转网”的要求,对消费者来说尚未明确。

    付亮认为,目前试点城市先行,“靓号转网”业务还在试运行阶段,未正式全面实施,各省份执行“靓号转网”的规定有所区别,三大通信运营商对该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还不明确。而在试运行期间,运营商主要是进行各个“环境”的测试,发现各种问题,后面来解决问题。

    他同时表示,对于 “非靓号转入后成为靓号”,存在较大资费差距的问题,最终应该会解决,取决于运营商所制定的细则。按照工信部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携号转网服务细则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报工信部。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刘启诚则认为,“靓号”对于三大通信运营商而言主要是发展高端用户的一种资源,目前工信部门对于携号转网有了指导性规定,但是运营商还没有明确细则,如遇到的“靓号转网”问题如何处理。从运营商角度来说,肯定不希望“靓号”用户流失,目前出现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反馈、转变的过程。

    备受争议的“靓号”

    此次“靓号转网”的话题再次将“靓号”设置的合规性推向台前,再次引发对该话题的关注。

    记者此前曾报道多起用户使用的手机号被划定为“靓号”后,每月被设定最低消费额度的案例,部分用户合约年限长达99年,甚至终身不得更换套餐。

    就此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也曾约谈三大通信运营商,发文要求整改。

    2018年9月,原安徽省工商局官方微信平台“安徽工商”发布消息称,安徽省工商局分别约谈安徽移动、安徽电信、安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三家公司限期整改。

    当月25日,黄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检查执法局局长叶建德向澎湃新闻证实,黄山市工商局就三大电信运营商“靓号(吉祥号码)附加不合理条件”等问题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各处罚款4万元。

    就该现象,多位通信专家分析认为,通信运营商设置最低消费门槛明显不合理,影响消费者公平选择的权利。

    但此前某通信运营商人士则表达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运营商对靓号“预存话费或承诺最低消费”可抑制倒卖,“如果不对吉祥号码进行分类管理,会进一步加剧渠道抢订优质号码,之后进一步加价转售,将提高消费者门槛,扰乱市场秩序,形成难以监管的局面。”

    据人民网、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