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从普通村落到“网红”文化艺术村 时庄村如何两年实现“蝶变”?

来源: 2019-11-13 09:12:35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没有青山绿水,能不能让人一眼望见乡愁?时庄村做到了。

    从参差不齐的低矮民房,到亭台楼榭与木质小屋……11月12日,“全国融媒体商丘行”采访团来到永城市演集镇时庄村,见证从普通村落到“网红”文化艺术村的“蝶变之路”。□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 付雨涵/文 沈翔

    李新华/图

    浍滨书院、集贤居……走进时庄村,100多位记者和编辑就被构思精巧的各类民俗建筑所吸引。屋外小桥流水、茂林修竹,屋内的人手捧书卷,或在古琴和碑拓中神游,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黄河泛滥井淤淹,土覆村庄水浸园……”走进诗词之家,满墙的诗词透露着主人的文化修养。这是由时庄村书法家马德民、马德运、马德俊利用民居改建的书画院,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诗词之家”。

    在经营烙画为主的頔石斋,村民常用的电烙铁在闫青松手中成了画笔,仕女图、清明上河图……一幅幅画作惟妙惟肖。

    演集镇党委副书记冉中乐告诉采访团记者,时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村内有关公饮马泉、赤龙泉等历史古迹,流传着坐井观天、文武状元等民间故事,整个村庄皆是墨韵书香。不过,之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村民们守着一方好田地,却过着“望天收”的苦日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7年以来,在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演集镇党委聘请省内外专业团队进行乡村旅游全域规划,把时庄村打造成集民俗体验、乡旅文化、美食民宿于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

    “凭借艺术培训和书画作品销售,我们一年下来能有二十多万元收入。”采访过程中,浍滨书院副院长郑亮不无自豪地说,在文化产业的浸润下,农家砖瓦中硬是变出了“金疙瘩”。

    文化产业助力 小村庄变出“金疙瘩”

    变废为宝 农家旧瓦打造出国风文化艺术村

    小村庄没有青山绿水,如何让人找到乡愁?

    如今的时庄村,似乎充满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里有“古”:破瓦片经过匠心独运的排列组合,成了古风浓郁的黛瓦墙;石磨嵌入墙壁再配以书法变成了一道文化墙,倒立的水缸上佐以山水画组合摆放成了艺术气息浓厚的国风图,几根枯死的老树根和高矮不一的竹子错落有致地摆放,便组合成目前最流行的新中式庭院;这里有“新”:二八杠自行车随意靠墙摆放,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器,以及石磨、水缸、架子车等充满回忆的物品琳琅满目,打造成令人驻足的民俗博物馆。

    看到这些,“全国融媒体商丘行”采访团成员、东南网记者姚珊红连连点头:“看着都是农家不起眼的老物件,就这么巧妙地利用之后马上不一样了,感觉这就是一个氛围浓厚的民俗文化村。”

    原本破旧不堪的村庄,一两年内就成了文艺范儿十足的艺术村,要花不少钱吧?

    然而冉中乐却摇了摇头:“我们对农村空闲宅基地、废旧坑塘、废旧房屋、旧物件等综合利用。对于愿意入住的艺术家,我们免费提供艺术创作场所。”如今,时庄村已入住各类艺术家30多人,成为时庄文化艺术村的“新村民”;涵盖书法、绘画、根雕、剪纸、影视等门类。文化的助力,给古朴的时庄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时庄村先后荣获河南省美丽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生活,艺术家慕名前来写生采风、创作作品,这里成了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的文化艺术旅游村。

    时庄村用农家旧瓦打造出国风文化艺术村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