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博士踏查具茨山岩画: 拜祖大典仪式背后的内容与内涵 才是炎黄儿女民族精神的归属

来源: 2019-07-18 02:42:29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编者按】

    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70岁生日。“家国七十年”其实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七十年,在新时代里,每一个平凡人都值得讴歌。4月10日起,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陆续推出大型重磅策划《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从“我”的故事说起,用“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情怀”,用“我”的故事串起出彩河南的精彩篇章。

    今天,《家国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之第二部《见证》系列推出第二篇《博士踏查具茨山岩画》,我们把镜头对准参与拜祖大典工作、研究具茨山神秘岩画、为黄帝文化提供确切文物实证的刘五一博士。

    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近万人,齐聚祖根圣地。

    “三月三,拜轩辕”,作为全球华人的一项文化盛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十余年来每年都在新郑举行,但很少有人知道新郑拜祖盛典背后的演变,更少有人知道,这里具茨山上的神秘岩画,如“天书”一般存在了超过4000年。 作为民族发源地的河南,不仅仅是需要一场大典仪式,背后内容与内涵,才是炎黄儿女民族精神的归属。□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肖萌/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

    1992年打响“拜祖寻根”的前奏

    “自2003年4月任新郑市副市长,兼任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尽管省人大代表、郑州市政协常委、博士联谊会会长等头衔连连加冕,但五脏六腑总是梦绕着山上的峦石、山间的清泉,还有散落其中极具神秘色彩的岩画。”

    这是十年前的年末,刘五一写下的一篇文章其中的片段。

    “我是2003年4月去的新郑,去之前不知道新郑是黄帝故里,后来因工作分工,逐渐对黄帝文化、具茨山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身为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的刘五一当时没有想到,当初禹州农民偶然发现的岩画,会成为他过往十余年,甚至往后余生所着迷且愿意奉献的对象。也因岩画,尽管在离开新郑岗位多年后,他的心仍眷恋着那片土地。

    谈及岩画之前,不得不提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有多少人熟悉新郑是因为两点,一是机场,让郑州连接世界;二是这场大典,让世界炎黄儿女回到祖根圣地。

    作为黄帝故里、祝融之城、郑韩故都,新郑文化储蕴丰富,这片土地对祖先文化的宣扬和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2年,“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0多名海内外华人专家都认同了黄帝故里在新郑的观点。也是从那年开始,新郑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拜祖活动,当时主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打响了拜祖寻根的前奏。

    2003年4月5日,在新郑市始祖山轩辕庙前,不大的广场上站满了人,大家统一鲜黄色穿着,面对轩辕庙行礼。据当时新闻报道,那年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在这里焚香跪拜、寻根祭祖。

    次年4月22日,炎黄文化旅游节拜祖大典,改在了黄帝故里举行。此时已来到新郑工作的刘五一,也参与到了那次大典的部分工作中。

    在新建成的轩辕广场,人们面对的是巨大的黄帝石刻雕像。这年的典礼,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海内外的近千名炎黄子孙齐聚,中央及河南省、市有关官员和海内外客商代表先后敬献花篮、敬拜上香,儿童齐声吟唱《黄帝颂》;时任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秘书长任兴亮诵读《拜祖文》,编钟演奏起楚商乐,黄色巨龙在广场翻滚……

    “2006年开始,这场大典上升到了省级层面,延续至今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么多年来规格与关注度越来越高。”刘五一说。

    2006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拉开了一个新序幕。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和新郑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举办地点定在了“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出席,100多位省部级领导和1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前来参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综艺频道、国际频道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此外大典首次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网络信号覆盖欧洲、北美、澳洲20多个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等,影响空前扩大。

    “大典上香时,本来万里晴空,忽然天空中出现了彩虹。当时的主持人是王全书,他激动地说,看,彩虹。全场轰动。”直到今天,刘五一仍记得那次细节。

    接触具茨山“神秘天书”

    着迷“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工程”

    从首届拜祖活动至今,26年的时间不算短,拜祖大典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作为民族发源地的河南,不仅仅需要一场大典仪式,这背后的内容与内涵,才是炎黄儿女民族精神的归属。

    “拜祖大典只是个仪式,需要有文化支撑,而文化需要有文物来证实。”刘五一说,2007年作为拜祖大典仪式文化支撑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应运而生。

    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在新郑的传说由来已久,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立国,统一万国部落,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律历,创始了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但是,需要历史、考古的资料证据。

    新郑具茨山,分布着大量黄帝活动遗址、遗迹。上世纪90年代,禹州农民刘俊杰首先发现了山上的岩画,这些刻在巨大岩石上的各种图形,如“天书”一般。

    岩画,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石刻来描绘、记录着什么,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岩画的分布,传统上认为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具茨山岩画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且其分布范围之广、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在世界范围内也实属罕见。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产生了石破天惊效果,学者们称之为“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工程”。

    “这在中国岩画界、考古界产生了轰动,被专家们认为是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包括传说中黄帝时代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在新郑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刘五一,于2007年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神秘天书”。

    曾经书写的载体——竹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牛甲骨文有3500年左右历史,再往上追溯,远古时期的先民,会使用怎样的存储记录介质呢?“没有纸张,没有甲骨,除了结绳记事和口口相传之外,会不会凿刻在石头上?”刘五一至今有这样的疑问。

    它们从何而来?由谁创造?意义何在?一切都是未知。“具茨山附近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王城岗、瓦店、裴李岗等十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址和遗迹,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看,具茨山是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轩帝曾经具茨游’,在具茨诸峰及其附近的河谷平原分布着大量的黄帝活动遗址、遗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黄帝文化中心。而具茨山岩画主要分布在以具茨山东部风后岭、老山坪为核心约15公里范围内,多在海拔350米以上山坡、山脊上。因此也不得不引人联想到:具茨山岩画是否与黄帝文化有关?”刘五一说。

    神秘带来好奇,好奇是兴趣的老师,从参与到具茨山岩画的踏查开始,刘五一便与这些“天书”密不可分了。

    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刘五一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