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对残次品好奇 她研制出国礼 用“坚持”打造自己的汝瓷品牌

来源: 2019-01-16 08:15:1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一提起汝州,大概都能想到那里的汝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汝瓷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汝瓷精品不断涌现,汝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汝瓷成为汝州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多彩的名片。

    汝瓷曾多次被作为国礼,王振芳的“中华和瓶”则是其中之一。今年49岁的王振芳与汝瓷的渊源,已经有30余年了。记者走进她的工作室,中国传统特色代入感很强,整体布置简单大方,正前方是陈列区,展示着她和爱人范随州的汝瓷作品,右边是会客区,茶几和沙发均为中式。或许因为长时间和汝瓷相伴,王振芳神情气质素雅、淡然、平和,一如行走的汝瓷。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见习记者 周兰/文图

    从瓷片到瓷器 30余年仍爱不释手

    宋代时,汝瓷达到了鼎盛时期,断代之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汝瓷的恢复研制工作,也就是那个时候,国营汝瓷厂建立起来了。

    王振芳是1969年生人,当时在她老家汝州赵庄附近,有一个国营汝瓷厂,她小时候上下学路上会看到很多汝瓷的碎片。“周边人说这就是汝瓷,那些碎片颜色很漂亮。”这是她对汝瓷最初的一种感知。

    1987年毕业后,王振芳便到了汝瓷厂工作,并认识了踏实做事的范随州。每个工种、每道工序,他们基本都做过。接触得越深入,就越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汝瓷,喜欢这门技艺,两个人也因此渐渐产生了感情。

    宋代时期,老百姓很难见到汝瓷,即使是残次品,也无从发现。历史记载的残次品处理方法是将其砸碎深埋,直到现在也是,只要有一点瑕疵,当时就会砸碎。“出窑时,成品不好的话就直接打碎,变成瓷片了。”王振芳介绍,汝窑在2000年之后成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它的发现就是看到一个器物和很多这样的碎片。

    王振芳对瓷片情有独钟,一直到现在都无法泯灭对瓷片的喜欢。虽说是被分配到国营汝瓷厂工作,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梦想的开始。那个时候,除了上班,她最大的兴趣就是跑窑口,捡一些瓷片标本。慢慢地,她发现,每一个瓷片背后,好像都能解释宋代的时代发展,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了解宋代瓷器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收藏。她当时的第一件藏品,就是花500元钱买来的一个青瓷碗。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有根有源。王振芳和她的爱人都喜欢下功夫去收藏,他们所收藏的汝瓷级别不是太高但是能说明当代社会问题,用这些作为标本去研究。以至于到现在,他们将所有的收藏品集中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标本博物馆对外开放。

    半年没一个成品 

    烧窑师傅都慌了

    王振芳进厂之后,通过一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捡回来的瓷片,对汝瓷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一种想法: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建立自己的品牌。

    建立品牌需要先收藏汝瓷进行研究,这就需要资金投入。当时王振芳和其爱人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的收入,相对于建立品牌的资金来说可谓是微乎其微。于是,她想到了开工作室,既能研究汝瓷,还能用自己做的小瓷器赚取一些费用。就这样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一直到2000年,王振芳开始创办公司,打出自己的品牌。

    刚刚成立公司不久,王振芳发现,烧出来的东西都是有问题的,那些瓷器不是变形就是有裂痕,王振芳夫妻俩和工人每天都在研究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但始终找不到思绪。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在王振芳看来,这也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

    “我印象非常深,烧窑的师傅抱着头蹲那儿哭,因为投入太大。我们夫妻俩手里的积蓄从十万元开始办公司,到后半年三十万投进去,一件好产品都没见,全部是废品,砸碎的东西整车整车朝外拉。”王振芳说,面对当时的情况,他们夫妻俩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一致认为,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保持生产。

    就这样一直坚持着,边烧制、边总结、边研究,终于出了第一个成品,王振芳和工人们喜极而泣,将近一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计划三年,实际上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公司应该正常的运行模式。”王振芳说。

    汝瓷背后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戴的项链,全部都是汝瓷,我不戴金银珠宝,我感觉汝瓷是最漂亮的。”王振芳说,有种天青色,是一种很奇妙的颜色。它的出身,与著名的文艺皇帝宋徽宗有关。

    一天,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后天空的颜色异常美丽,鲜亮的蓝色之上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色,让他惊喜不已。一觉醒来,宋徽宗对美景依然念念不忘,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随后他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汝窑工匠烧制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般颜色的瓷器。

    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摔掉重来,终于制成了博得君王一笑的“雨过天青”色。它不是普通的蓝,也不是普通的绿,而是介于蓝和绿之间,色调单纯清雅,釉光温和含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颜色。天青色对于宋徽宗来说,更犹如一抹希望的颜色,寄托了他渴望和平的心情。

    一次偶然 烧制出了国礼

    “我喜欢汝瓷,因为它简单而不简约。当你心情浮躁或是仔细去端详它时,你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这就是我感觉汝瓷最大的魅力所在。”王振芳笑着说。兰花碗、玉壶春、莲花碗、中华和瓶……当提到印象最深的瓷器时,她说:“可能要数中华和瓶了。”

    王振芳介绍,中华和瓶的产生并不是设计好的,而是在烧制瓷瓶时,两个瓶子连接在了一起,当时还被她当做了残次品,差点就被摔成瓷片。

    王振芳说,放窑里烧制的瓷器,在摆放的时候是要有一定距离的。“汝瓷在烧制过程中是有收缩率的,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越离越远的,而当时的两个瓷瓶正好是烧在了一块儿,而且非常完好。”

    看到这样的瓶子,王振芳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比较可惜。正当她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店里一位喜欢收藏的顾客看到,他拿起瓶子看了看,就决定要买下来。卖出去之后,王振芳就想着,这样烧制可能更有商机,就尝试再烧制一些连体的瓶子,但是,烧了很长时间也没成功。

    这样的失败让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一时间,研究中华和瓶如何烧制成了她的主要任务。终于,在两年多之后的2012年研制成功。

    “中华和瓶”这个名字也是经过了三次改动才定下来,乍一看外形,王振芳给它取名“连体瓶”,后来改名“连心瓶”。2012年,大陆和台湾开始互通、互航、互游,当时国台办希望找一件东西,能够代表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一脉相承、一衣带水。王振芳就决定投稿试试,但是“连心瓶”这个名字困住了她。“瓶口相连,瓶体相连,而且要当做国礼,不如叫‘中华和瓶’,还寓意‘中华和平’。”王振芳把“中华和瓶”的图纸邮过去,没多久,就告知被采纳了。

    现在的“中华和瓶”已经被数十家博物馆收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代表作,现在已经成为行业的经典造型。”王振芳说。

    ■记者手记

    汝瓷最难得的颜色是“雨过天青”,王振芳的事业发展也如同雨过天晴。她和爱人范随州每三年都会制定一个新的规划,每一年都会制定一个新的目标,用这样的规划把事业稳步推进。从最开始完成基础工作、熟练掌握工序和烧窑技艺,到后来搞研发,开发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烧制技艺和造型方面,他们是把古代韵味与现代精神融合在汝瓷当中,让汝瓷跟着时代的发展,露出传统又不失“潮”的新面貌。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