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个税法大修 拟将起征点提至5000元

来源: 2018-06-20 10:05:11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惠及广大百姓的个税改革正式进入立法修改阶段。

 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该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修正,也将开启我国个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起征点拟每年6万元    个税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此次个税法修改,拟将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纳入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这传递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一个重要变化:今后缴纳个税,绝不是只盯着每年6万元起征点那么简单,还要减去“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等费用扣除,以及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加上税率调整,一揽子政策带来的减税力度超过以往。

    “综合所得,无疑是此次改革一大关键词。改革后,原先分别计税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将被合并计征,在此基础上扣除各种减除费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说,这一借鉴国际经验的做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向综合税制迈出重要第一步。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前瞻性。“按此标准并结合税率结构调整测算,取得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的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此外,草案将按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按年计算,这一变化也值得关注。

    张斌认为,改革后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补退税的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尤其是年度内收入不均的纳税人可通过年度汇算清缴,按全年实际收入确定税率档次并申请补退税,年终奖税负较高等问题也会随之解决,从而税负更公平、更合理。

 

    我国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税率实行3%到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改革后,虽然仍是7级税率,但部分税率的级距得以优化调整,在一系列举措降低应纳税额基础上,释放出为纳税人进一步减税信号。

    刘昆说,草案拟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3%税率级距扩大一倍,现行税率为10%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3%;大幅扩大10%税率的级距,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10%;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20%;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不变。

    扩大较低税率级距 月入2万以下减税超50%

     你的收入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记者按照草案中的最新表述,粗略算一笔账。

    月收入5000元以下(不考虑“三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因素)的纳税人将不需要缴纳个税,税负降幅为100%;月收入5000元至20000的纳税人,税负降幅在50%以上;月收入20000至80000元的纳税人,税负降幅在10%至50%之间;月收入80000元以上的纳税人税负降幅在10%以内。

    月入1万元者,现有税制下需缴纳345元个税;改革后个税为90元,降幅超过70%;

    月入2万元者,现有税制下需缴纳2620元个税;改革后个税为1190元,降幅超过50%;

    月入5万元者,现有税制下需缴纳10595元个税;改革后个税为8490元,降幅约20%。

     值得关注的是,草案还调整了经营所得各档税率级距,其中最高档35%税率的级距下限从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

    “这意味着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等都将从中受益。”谈到此轮改革税率调整,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认为,中等以下收入人群成为此次个税改革重点减税群体,总的来说,收入越低的纳税人减税幅度越大,收入越高的纳税人减税幅度越小。

    实际上,个税减负水平还不止于此!

     劳务、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税负减轻

    草案拟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

    要知道,根据现行个税法规定,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均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所以,如果你的收入中含有上述几种收入,那么你的个税负担也会有所减少,相应收入就会增加。

     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附加扣除

    草案还增加规定,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如果纳税人符合上述这些情况,你还可以在扣除以上这些支出后再纳税,这样一来,降负将更多。

     加强高收入人群监管 增加反避税条款堵漏洞

    此次个税修正案草案一大亮点就是增加反避税规定,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

    “规定税务机关做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刘昆在说明中指出。

    据悉,更多加强税收征管措施也写入草案。“此次修法增加反避税内容,旨在让纳税人更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对社会更公平。”李万甫建议,下一步在操作层面应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联动配合,不单是税务部门,要通过各界提供信息支持,各方携手堵住税收漏洞,让纳税更公开透明。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

 

    ■评论

 

    除了5000元的起征点

    你更应关注这三个改变

 

    起征点从3500元提升到5000元,是本次个税法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财政部部长所言: “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前瞻性。”不妨展开说。首先,因为中国的税法是统一的,起征点定在哪不会以一线城市收入为依据,而是通盘考虑城乡和区域差距;其次,起征点的调整,既要考虑个税作为我国第三大税种的筹集财政功能,同时也要保证纳税人税负能有真实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能有明显下降;再次,因为个税的调节收入意义,起征点并非定得越高越好,提得过高,反而会导致高收入群体受益过多,中低收入群体产生相对被剥夺感。

    其实,这一次个税法修订的税制改革的内容,远不只“5000元”这个看得见的数字。第一个改变,是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或将首次实行综合征税。

    这一条可说是体现了“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方向。打个比方,以后高人气自媒体人经营公众号所得的劳务报酬,就要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再比如某发明达人有专利权出让,获得的报酬同样要计入其中。这样的综合征收,更准确地衡量了“个人所得”,避免了多头征税,同时也考虑到了当前征管能力和配套条件等实际情况。

    第二个改变是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这一条的效果可能比直接提高起征点更管用。按现行个税累进税率,不超过1500元的 3%;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这意味着只要工资超过8000元,你就会够到20%的税率。而这一次修订,拟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比如大幅扩大10%税率的级距后,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将降为10%,可以说,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

    第三个改变是专项附加扣除。

    很多年来,不少学者建议对个人收入进行专项扣除,这不无道理。教育、医疗、养老都是必要的生活成本,刚性支出就摆在那里。而本次个税法修订后,如果你在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上有支出,就可以享受先扣除一定支出再计算应纳税收入。这样的改革,更充分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有利于税制公平。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还是住房租金等支出,往往表现为整个家庭的开支,这可能意味着要实现专项扣除,综合征税将推动更多部门间协作,而专项附加扣除带来的申报与审核工作量,将需要税务机关更全面地掌握纳税人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等信息,它势必成为一次牵涉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改革。

    钱袋子从来不是小事。对于习惯了量入为出的中国人而言,真实收入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关系生活幸福指数。改革个人所得税制,为居民合理减负,正是要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在很大程度上,“税”字每每吸引目光,因为它是公民与国家的交会点,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连接点。今天,人们不仅关注征多少税,更关注怎么征税、给谁减税、用在哪里,人们对于如何在利益平衡中推进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这本身就是公共生活的进步。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