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写好杂文 要敢爱敢恨不信邪

来源: 2018-05-17 06:29:11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杂文常常是一个时代引领思想解放的光荣之翼。提到杂文,绕不开“鄢烈山”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他在时代的浪潮中,坚持发出理性、冷静的声音,至今出版了杂文时评集20多部,凭借《一个人的经典》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5月8日,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携自己的新作《江山如有待》做客郑州松社书店,举行了一场以“读无字之书 观古今之变”为主题的分享会。分享会开始前,鄢烈山接受了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的专访。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张晓冬/图

    笔触的重点不在写景上,而在人文、历史上

    《江山如有待》是鄢烈山的最新作品集。作为旅游札记,书中内容集风景、人文、历史于一体,文笔优美。让熟悉他的读者意外的是,在该书中,鄢烈山笔触的重点不是放在写景上,而是放在人文、历史上。他把旅游当作游历、游学,当作“读无字书”,故观察人、景、物、事,皆以其独特视角,发独特感受,娓娓道来,极具思辨性和可读性。

    大家常说,要做真学问,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旅游是鄢烈山的最大爱好,而“行万里路”则是他的强烈愿望。陶然于名山大川,徜徉于名胜古迹,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雄心,就是觉得心旷神怡。

    本书所选录的,多是近几年他去过的地方。“我的这些游记,大多数不是写景状物的,而可以看作游记题材的文史随笔。”鄢烈山说。 

    从放牛“挣工分”到生产队记工员,最终当了小学老师

    鄢烈山是我国知名杂文家,但少年时代的他,从未想过要当什么杂文家。

    1952年1月,他出生在江汉平原的水乡——湖北省沔阳县(现在叫仙桃市)沙岭村。

    鄢烈山说,6岁之前的事,他一点记忆都没有,“妈妈说,我小时候很讨厌,成天跟她喊‘我要吃’。”

    鄢烈山清晰地记得,1958年秋天,小脚奶奶牵着他到村里的“万家祠堂”报名上学,算是公社一个中心小学的分校。那时他6岁半,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四年级转到中心小学走读,早晚还要给生产队放牛挣工分。鄢烈山成绩好、记性好,还会背诵诗词、表演快板书,在同学们中崭露头角。后来,他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似乎是他的天性。可惜家里没有一本书,那时也很难借到书读。因此,小学阶段只是看了几本娃娃书和若干革命小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鄢烈山参加免费的“大串联”,“开洋荤”经武汉游了北京、长沙和上海,接受过第四次检阅红卫兵,在长安街边近距离看到过毛主席,虔诚地在韶山冲和上海的“一大会址”朝过圣。然后姐姐出嫁,父亲让他停学回家劳动,接替姐姐做了生产队的记工员,随后又兼做出纳。

    1969年冬天,不甘心终老乡下的他,辞去了生产队的记工员和出纳,报名远行去做修飞机场的民工,不料在公社招两个民工的指标被取消。此时,恰好大队的民办小学出现两个老师岗位空缺,校长推荐了他,于是1970年初鄢烈山就成了沙岭小学的教师。

    “经历了物质上的饥饿无助,精神文化上的贫乏无趣,谁要粉饰和赞美那个时代,我是绝不会认同的。”鄢烈山说。

    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读的书却少得可怜

    1973年夏天,经组织“推荐”,鄢烈山考上了沔阳师范学校。虽然没有如己所愿参加大学考试,但至少考上了师范。此时,他的内心更多的是庆幸,终于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

    中师的两年,实际上课时间不到一年:搞政治运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评《水浒》”,到两个校办农场劳动,冬季到生产大队“搞社会主义教育”、办夜校,而最后一个学期则是在本校代一年级的语文课。

    尽管如此,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如“评法批儒”中,他读了荀子的《天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还有韩非子、商鞅、管子、王充、刘禹锡的文章,当然也读了一些孔子的文章。

    当时,明代思想家李贽反对以孔子为绝对思想权威的《赞刘谐》,和鼓吹永葆人生的《童心说》,对鄢烈山影响很大。后来,他创作了传记《威凤悲歌:狂人李贽传》。

    “总的来说,在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的青少年时期,我读的书很可怜。”鄢烈山说,一方面是那个时代文化管制极严,另一方面是看不到前途没有苦读之心。

    毕业后,分在沔阳师范工作,此后被抽调参加湖北省的小学教材编写,到湖北郧阳和河南信阳等地考察交流,应该说要比一个县城中学老师见多识广。

    1977年恢复高考,他报考被拒。到了1978年秋天,他偷偷报名参加高考,以高于北大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数十分的成绩上了北师大中文系。

    “北师大四年,我是在苦学恶补中度过的。那个时候的教材很陈旧,现代文学根本不提沈从文、张爱玲等人。”鄢烈山说,上大学不久,他的文学梦就破灭了。练了几次笔,便自认为不是写小说的料,他喜欢逻辑思维和大而化之地论事。

    从此之后,他决定从事文学史研究。从诗经到元杂剧、明代南戏,读着古典文学作品,他很享受。

    不写违心之文 是我职业生涯最欣慰的事

    让鄢烈山没有想到的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了武汉市青山区,成了区机关建立以来第一个正宗的大学毕业生,干的主要还是写简报、讲话等自认为无聊的文字工作。

    于是,从1984年起,他开始尝试给报社制作“豆腐干”——杂谈、杂文、小品文。

    他的第一篇千字文《最佳配角》发表在《湖北日报》上,而后又写了若干杂文。有意思的是,他还写了几篇批评性报道,因为取材于自己工作的青山区,领导很不高兴。

    后来,经人推荐,他在1986年春节后调入武汉晚报社,负责编辑言论专栏和杂文专栏。自此,他的本职工作就是编辑评论和杂文,而业余时间则写评论和杂文,直到2011年底退休。

    这期间的1987年1月,他调进长江日报社评论理论部,1995年10月进入南方周末,除了先后两次短暂地担任部门副主任,及退休前几年挂个“总编助理”的衔儿,他的状态都是做编辑,而业余写作。

    “如此一来,我多少坚持了选题和表达的独立性,我手写我心,不写违心之文,这是我的职业生涯最值得欣慰的事儿。”

    在鄢烈山看来,杂文最重是风骨,好的杂文作者一定是敢爱敢恨不信邪的性情中人,好杂文一定彰显出一种独立的人格、自由奔放的精神和强烈自觉的公民意识。

    好杂文,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能带给读者“思维的乐趣”,有一种智慧之美。杂文是批判的艺术,更是思辨的艺术。

    “好杂文追求独到的见解,不避‘片面’之讥,因为它不想独占话语权而终结真理,只想激活人类的思维。这与杂文靠严谨的逻辑征服人并不冲突。”鄢烈山说,好杂文有情有“义”,还有“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是当下大多数新闻时评之所以只可“一次性消费”而不能当杂文一读再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