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三代人坚守 风沙地变万亩绿洲 申甘林带筑起脱贫致富“绿色长城”

来源: 2018-04-13 00:30:37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4月11日,中央、省、市等30余家主流媒体聚焦被誉为河南“塞罕坝”的民权申甘林带,聆听民权几代林场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力量,观览野趣横生、令人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申甘林带,体验村民从“半碗黄沙汤”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果。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陈涛李文学通讯员朱建军/文图

昔日黄河故道让豫东人民饱受风沙之苦

黄河故道贯穿豫东平原。昔日的黄河故道让豫东人民饱受风沙之苦。当地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风沙严重危害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根治风沙危害,1949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营造豫东防护林带(即民权林场的前身),横贯郑州、开封、商丘等5地市的19个县。

1950年1月,时任民权县县长的马光到张庄、断堤头一带访问群众、查看荒地,随后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进行造林动员、布置造林任务,拉开了民权造林治荒的序幕。

今年84岁的翟际法老人1962年来到民权林场工作,从此大半辈子吃住在这里,再没离开过。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两三米高的沙丘、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林带,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雏形,但在他来的时候,差不多还都是零零散散不到一人高的小树。

三代人的坚守,风沙地变万亩绿洲

民权县城北八九公里处,是黄河故道腹地,也是我国四大平原人工防护林带之一的申甘林带,从民权申集到甘庄连绵40余公里。有着“绿色长城”之称的它,防风固沙,呵护着周边40多万亩农田。

“111120亩”,翟际法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而整个林场只有16个工人、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我们恨不能黑天白日不睡觉。”老人说,为了植树,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老人说。

一如愚公之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人的两个儿子也先后成了这个林场的工人。

1984年来到林场的二儿子翟鲁民,最初的工作是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场的树木经常遭到破坏。老人说,好多次他们头天种了树苗,第二天再去浇水时就少了许多。二儿子高中毕业后,他就动员他去林场当森林警察。

已在民权林场工作10多年的林业工程师翟文杰,是翟际法老人的孙子。儿子、儿媳妇、孙子,他们家目前共有6人在民权林场工作。像他们这样一家三代都在林场工作的,并不鲜见。

清朝末年的黄河改道,给这里留下了风沙盐碱、白茫茫的地、黄蒙蒙的天、长不成庄稼的田……然而,自1950年有了这个林场,有了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坚守,就有了今天这道6.9万亩的“绿色长城”。

植绿已成民权“习惯动作”

近年来,民权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构想,明确了“一廊连两园、一线牵多点、一带连全境”的大格局。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并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

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

每年春节过后,民权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会带领干部群众,来到申甘林带挥锹培土,为故道添植“新绿”,这项工作早已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习惯动作”。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