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栏目

母亲的爱 深沉又温暖

来源:东方今报 2018-01-24 11:08:33
  • 关注官方微信

  • 天天315维权

□作者李勇

母亲已年近古稀,身体早就不那么硬朗。花白的头发,弯驼的脊梁,变形的脚踝,抬不起来、穿不进衣服的手臂,一双粗糙皲裂如松树皮般的手掌……这些都是岁月困苦和经年操劳所留下来的印迹与创伤。

家境困难,却是邻里眼中的热心肠

母亲的身世很惨,苦日子过得很久,从小受尽打骂与饥寒。听母亲说,她小时候脏活、累活从不少干,这倒没什么,她只觉得冬天特别长:大舅小时候特别爱哭,只要他一哭,姥姥就认为一定是母亲没能照顾好他,十一二岁的她就只好光着冻裂的脚、穿着单薄的衣裳背弟弟在雪地里跑来跑去。五十多年前的那片雪地上,那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小脚印里,想必一定沾满了忧伤。

大舅稍大后,家里粮食就开始紧张。经过双方家庭的一番商量,母亲十四五岁时,就到了父亲家当童养媳。然而,挨打受骂的遭遇还是不曾改变。

母亲为人热情,心地又善良。也许是因为天性,也许是基于自身遭遇,母亲特别同情遇到困难的人,也特别爱帮助别人,即便自己家也需要帮助。

小时候,只要家门口来了讨饭的,母亲总是不顾自家人口多、粮食少的情况,舀上一大碗米给对方,帮人渡过饥荒。家里做了或买了什么好吃的,如西瓜、糖糕、水饺等,她也总是会分上几份,让我们去分送给周围邻里,“害”得我们跑了一趟又一趟。只要听对方说起过,她就会记住别人家孩子的生日,到了邻居家孩子过生日时,她时常会送上一些小食品或祝福,礼物也很少重样。干完自己家农活后,如果看到别人家的稻田还没插完,母亲总爱下田帮忙,插上几行秧。谁家有人染上些疾病,她也很在意,尽力帮忙打听有什么偏方,如果有,就及时给人家送去……几十年来,熟人、邻里无人不说母亲是个热心肠。

母亲在艰难困苦中培养三名大学生

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却教子有方。

我们上初中后,她总是说:“你们要好好上学,只要你们是在学习,就是我再苦再累,家里的农活也不用你们帮忙。”母亲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是,她在艰难困苦中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并把三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吃上公家粮,这让她在人前人后脸上很是有光!

小时候,母亲总爱用温和的话语给我们讲一些人情世故,教育我们为人要厚道,困苦不失志、得意莫张狂。她也会让我们学干农活、家务活,让我们体会农民的艰辛。农忙时的清晨,父母常常要随着生产队员一起做包工,挑塘泥、抢收或插秧,母亲会一早把我和二弟从睡梦中唤醒,让我们起来为家人炒菜、煮饭、做面汤。夏夜里,我们会借着月光和母亲一起编织草帘,为的是次日能赶早卖到瓦厂。残月西挂、夏虫唧唧,那渐鸣渐稀的蛙声,尽显童年岁月的悠长。冬夜里,一家人点着昏暗的油灯,用白天砍回的荆条编制安全板,也为的是挣钱为我们交学杂费、补家用。那跳动的灯火苗儿,闪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境再难,我们过生日时,她也会煮上几个鸡蛋;过年时,为我们做上一身新衣裳。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腊月,家里实在是没辙,母亲便把她的“珍藏”——她姑姑给她的一枚银元拿到银行,兑换成五元钱,为我俩兄弟各做一件蓝布上装。

当年少任性的我们,顽劣得不听劝说时,她会暂时收起她的“慈祥”。我和小弟因此也没少挨过她“狠心”的巴掌。不过,现在想来,却是难得的幸福时光。

二弟突发重病,母亲坚强面对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有好几年父亲都在外做包工。家中的责任稻田、自留菜地、鸡鸭牛猪羊,还要照顾奶奶和子女,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是母亲一人打理照料。

晨曦未现时,她便已起床。牵水牛、喂猪食、挑水、做饭、洗衣裳,然后叫我们起床、洗漱、吃饭、上学堂。多少次,我放学回家后,母亲还在菜园里挖地、栽浇瓜秧……夜深将阑时,她还在煮猪食、编竹筐,在灯下做鞋底、补衣裳。当我们半夜醒来,还能看见她窗棂透出灯光。

母亲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印象中也从不曾午休。平时吃饭时,好的食物都让给我们吃了,自己粗茶淡饭。我时常惊异,母亲哪来这么大的能量,从不知道累。后来,我慢慢明白,那是缘于一位母亲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爱的力量!

有一年,我们全家的骄傲——我的二弟突发重病,半个多月昏迷不醒、生命如游丝绕梁。开始时,我们没敢把实情告诉母亲,怕她承受不起,毕竟“儿是娘的心头肉,儿病连着娘心肠”啊!没想到,母亲知道后竟强忍住泪水,表现得比父亲要坚强。在医院里、在家中,为儿子喂水喂药、擦身倒尿,当幼儿似的护理。弟弟卧床数月,没生褥疮,这都是母亲悉心照料的功劳。

如今母亲最享受与子女共处的幸福时光

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却从不把回报挂心上。

近些年,儿女们都已陆续长大成人。每当我们打电话说要回家时,母亲总是少不了先在厨房里一通忙,之后便早早地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翘首盼望。在一起聊天时,她总是不经意地提起近几次我们回家的具体日子;吃饭时候,她自己不怎么吃,夹着她认为的好菜,两眼盯着我们的饭碗,随时为我们添上;临行时,反复叮嘱我们骑车要注意安全,即便我们走出很远,还能感到身后她久望的目光;估计我们该到家了,她一定会打来电话询问,还要佯装问我们是否落下什么衣裳。我明白,母亲很享受与子女共处的时光。成年后的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些不如意,常会发起牛脾气,对母亲吼上几嗓,如今想来,愧不能当。

逢年过节时,当我们要孝敬母亲一些钱物时,她总是不要,还免不了一番推推搡搡。她常说:“你们挣钱不容易,孩子要上学,还要攒钱买房,我们还能干,日子也比过去强。”最终,她推辞不过,勉强收下钱物,但当孙子、孙女回来时,她又总是会找些理由,把钱花在他们身上。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受尽困苦、饱经磨难,一个给我生命、塑我品德,教我成长、激我成才,给我的爱太深太多,却从不求回报的亲娘!

您是否了解祖辈父辈曾经的过往、贤德善俗?家国天下,家是基点,而厚重的中原文明,也是由这些闪烁于平凡的过往与家风,绵绵聚集而成……

东方今报《家事家风》栏目为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找寻长辈平凡一生中的精彩,加以记录,讲给我们的孩子,让家事家风代代传承。

欢迎供稿或提供素材,栏目邮箱:78742815@qq.com

联系电话:

18638572720

微信号:gezhi101

责任编辑:
有新闻想爆料?请登录《今报网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拨打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或登录东方今报官方微信、微博(@东方今报)提供新闻线索。今报网商务合作招募中,诚邀合作伙伴,联系电话18737167215。
  • 时政
  • 河南
  • 社会
  • 民生
  • 财经
  • 教育
  • 行业
  • 综合

东方今报|资源手册|呼叫中心|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 - 2019 JINB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东方今报全网中心  版权所有:东方今报社

关注我们